www.IP138.com 查询网 | ||
ip地址所在地查询 | 国内列车时刻表查询 | 手机号码所在地区查询 | 天气预报-预报五天 |
汉字简体繁体转换 | 国内国际机票查询 | 品牌排行榜 | 五笔编码拼音查询 |
在线翻译 | 货币汇率兑换 | 阴阳转换万年历 | 邮编查询区号查询 |
身份证号码查询验证 | 快递查询 EMS查询 | 各地车牌查询表 | 车辆交通违章查询 |
相关行业: | 电工/工具/五金 麻花钻 装修材料五金 钻头 |
个人简介 | 朱国平-飞达麻花钻-江苏飞达工具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介绍
人物小结: 朱国平,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现任省工商联副主席、飞达村党委书记、江苏飞达工具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全国建设新农村十大杰出贡献复转军人,中华慈善人物,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多次受到胡锦涛、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理解朱国平该理解他的座右铭,那两句关于“飞达”的深刻内涵:“雄飞世界,惠达民生”。前一句话是他的创业之梦。要么不干,要干就干最好的!从默默无闻的小厂起家,用自身实力征服市场,欧美每三个钻头中就有一个出自飞达,为中国农民争了一口气。后一句是他的致富之梦。每年上千万元纳税,提供几千个就业岗位,他作为企业家问心无愧,但他不满足,他要让更多的人过好日子。 “如果我一个人住洋房别墅,吃大鱼大肉,而乡亲们住破旧草房,吃咸菜泡饭,怎么安心?我只有一个朴素的想法:就是要让乡亲们也有工做,有钱挣!” 今天的飞达村原名高士桥村,曾经是一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朱国平不甘平庸,他要改变农民听天由命的旧观念,鼓足勇气敲开财富之门!从农村出去当兵,复员又回到农村,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朱国平在一家镇办工具厂跑上了供销。他从300元钱起家,饿了冲一搪瓷缸炒麦粉,困了睡车站长条椅底下,用不知疲倦的执着努力打开局面,成为全厂最优秀的业务员,并拿到了可观的销售提成。后来他当了销售科长,又当了副厂长,成了高士桥村最富的人。 看好朱国平是个稀缺的人才,深圳一家著名企业抛出50万年薪的高价,邀请朱国平加盟。广州、长沙等地的大企业也向他伸出了橄榄枝,允诺朱国平可以转为国家干部编制,一家人全部随迁,都可以转为城市户口。这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诱惑。 朱国平的选择出乎外人的意料。他不仅没有远走高飞,连镇办工厂副厂长也辞掉了,而是回到当时还很落后的高士桥村办厂。他拿出了自己所有的积蓄,要实现他的理想:“办厂失败了,算我个人的。如果成功了,就是高士桥的,一个人富不算本事,让全村老百姓都富起来,那才算能耐。” 1992年4月,朱国平主持的刃具厂在高士桥村落成。村干部和老百姓在协议上按了手印:朱国平每年以土地租金的形式上缴村里5万元。当时村里全年费用只有2.5万元,5万元是了不得的大数字!开工那一天,村民们放了两个小时鞭炮,大家看到朱国平在村里扎了根,等于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5个月建成一座年产超4万支钻头的厂区。8个月创产值1300万元,完成出口额600万元,创利税88万元。10个月后更名为飞达集团,办起了江苏省第一家工具集团公司。在家乡原本贫瘠的土地上, 朱国平创造了属于自己的“高士桥速度”。 当年赢利之后,按照合约朱国平只需拿5万元交给村里就行了,但朱国平想到的不是签定的合约,而是没签的责任。他一下子拿出20多万元给村里修路,高士桥村烂泥路的历史划上了句号! 朱国平对父母孝敬,同样善待村里老人。他给6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月30元生活费,终生享受。 朱国平在家乡建立起农村保障体系,把所有村民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给老人们办理社会养老保险,还给村里铺设了自来水,把水管接进每一户每一家,免费开通有线电视。全村没有一个贫困户,村里95%的人在飞达工作。有残疾的,到厂里弄弄花,看看门。村民过上了城市的日子。 这确实是“乡村的都市”。村子中心地段的楼房鳞次栉比,“幸福里”小区在建设之中,宏伟的文化中心大楼也动工了。贯穿全村的道路,可以四车并行,大道两旁照明系统一应俱全,总长5公里,不逊于任何城镇。 以工业带动农业,以工业反哺农业,朱国平用一片赤诚之心,把承诺变为了现实。他为村里配齐了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插秧机,村民灌溉的电费也由企业统一交纳。到2001年,村人均收入已由1991年的700元上升到11894元,成为省级现代化示范村,跨进了省市文明富裕村的行列。 “这么多的农村都靠国家扶持不可能,我们有能力更要有爱心,要想着帮助大家,运用市场经济的杠杆建设新农村,开创共同富裕之路。” 当高士桥村在朱国平的带领下甩掉贫困帽子,率先达到小康的时候,有关领导找到朱国平,希望他把邻近的几个村也一起带起来。朱国平没有二话,一口答应下来。于是,飞达村合并了周边童永、三星、曙光、北委、童兴五个自然村,加上飞达村的前身高士桥村,6个村合并为新飞达村。 曙光村,是后港镇最偏的一个村。因为地理位置差,经济搞不上去,老百姓意见大,村里矛盾也多。朱国平决定,把一条麻花钻生产线放到曙光村。朱国平不只给项目还给钢材,使麻花钻厂当年投产,当年见效。 合并三星村后,朱国平看到三星村的确缺项目,就将弟弟朱建农的丹工集团一条白钢刀生产线买下来,折价100万投资三星村,还无偿提供200万的钢材作原料。除了这些优惠条件,生产出来的白钢刀90%销往丹工和飞达。 被合并的这几个村“背靠大树好乘凉”,很快在村里建起挣钱的项目,这都要归功于朱国平提出的“混和经济”模式。朱国平解释,飞达与村里的合作,股份比例按5:3:2分配。也就是说,飞达集团出资金和设备,承包人经营管理,集体也能分红。 “混和经济”的发明人朱国平说:“飞达集团把飞达村带上富裕之路了,相邻这几个村还不富裕,我有责任帮助他们。我也知道,捐款只是权宜之计,根本出路在于发展经济,才有办村里各项公共事业的可能。不过纯粹的集体经济也不行,容易‘富了和尚穷了庙’。我反复思考,提出飞达集团‘出钱出物’,经营者个人‘出力’,农村集体‘出人’,就是混和经济模式。这有什么好呢?飞达集团控股,保证这种模式不变型;经营者占有较多股份,经营责任心比较强;集体占有一定股份,能确保村集体有固定的收入,使得集体事业有钱去办。” 朱国平真心扶持,被兼并的这几个村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路网改造、电力设施建设、光电信息工程等基础建设得到有力推进。村里还为全体村民买了医疗保险,村民的福利待遇有了提高。集体经济的壮大,使村里的生活水平和村容村貌都变了。 朱国平请来了国内知名的建筑设计专家,对新飞达村作了现代化的整体规划。朱国平要用5年时间,把整个村建设出全新的面貌。他的建设原则是“富规划,穷开发”,像以前做公益事业那样,不要国家投资一分钱,不要村民集资一分钱,每年拿出企业利润的25%,按所有村民的意愿逐步地建设。 2003年,朱国平当选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在别人看来是荣誉,朱国平却觉得肩头的担子很重。他将个人电子信箱地址刊登在当地报纸上,欢迎群众反映问题和提出意见。 朱国平爱家乡的土地,也爱家乡的蓝天。他精于计算,算的不只是生产效益,而且是生态效益。为了保证当地的空气质量,飞达集团主动拆掉了4座大烟囱。多年来,他们累计投入8000万元,用于消除烟尘污染和污水处理。朱国平说,我们要想着子孙后代,宁可企业减少利润,也要换取家乡好的环境! 这是一个全面实现小康的新农村!全村总产值超50亿,村民人均收入15000元。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飞达村深刻地改变了农民传统的生活、生产、思维方式,保证了农民在土地流转之后,不失利、不失业、不失权,就地享有城市文明成果,走出了一条农民就地市民化的崭新大道。 |
粤ICP备050046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