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IP138.com 查询网
ip地址所在地查询 国内列车时刻表查询 手机号码所在地区查询 天气预报-预报五天
汉字简体繁体转换 国内国际机票查询 品牌排行榜 五笔编码拼音查询
在线翻译 货币汇率兑换 阴阳转换万年历 邮编查询区号查询
身份证号码查询验证 快递查询 EMS查询 各地车牌查询表 车辆交通违章查询

当前位置:IP138 > 品牌榜 > 刘卫高 

刘卫高--浙江芬莉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介绍


相关行业:男士 女士 品牌鞋袜 袜子 鞋帽服装箱包
个人简介

刘卫高-芬莉袜业-浙江芬莉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介绍

   

人物小结:浙江省针织行业协会理事、义乌市青年企业家协会主席、义乌市袜业协会副主席。

刘卫高简介:

刘卫高,男,1968年7月出生,汉族,浙江义乌市人,大专学历,中共党员,市政协常委,现任浙江芬莉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宿迁市浙江总商会主席、市工商联二届副主席。
  1983年经商至今,先后创建义乌市芬莉针织实业有限公司、浙江芬莉袜业有限公司、浙江芬那丝针织内衣有限公司、浙江芬那丝袜业有限公司、浙江宇好豪化纤有限公司、香港芬莉(国际)集团有限公司、芬莉(美国)有限公司、江苏芬那丝企业有限公司,任浙江省义乌市北苑工业园商会主席、浙江省针织行业协会理事、义乌市青年企业家协会主席、义乌市袜业协会副主席、义乌市外商投资企业协会主席。2004年10月任宿迁市浙江总商会主席,任江苏中豪置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创办宿迁市义乌国际商贸城,在宿迁总投资68.6亿元人民币。2005年4月任现职。
  在“袜业之都”义乌,土生土长的刘卫高算得上是一位响当当的人物。他是“芬莉集团”的总裁,并担任江苏宿迁市浙江商会会长。他创办的“芬莉集团”产品几乎全部出口欧美、南美以及日本等世界各地。2003年,在西楚霸王项羽的故里江苏宿迁市,“芬莉集团”又独资兴建了江苏芬那丝企业有限公司,去年产值已达到2亿元人民币。现在,“芬莉集团”在江苏宿迁总投资达37亿元的“宿迁义乌小商品市场”也已开工。
  采访“芬莉集团”的“掌舵人”刘卫高,很是费了一番周折。原先定好6月30日的采访整整推迟了一天,原因是那天宿迁市来了200多人的考察团,刘卫高忙于接待和给他们作报告。
  于是,我们先进行了外围采访。我们了解到,刘卫高在员工面前最常说的一句话是:“办企业,不成功便成仁”。
  这就是他的企业经营理念。他从16岁开始涉足商海,把企业发展到今天这样的规模,靠的就是这个理念。说是理念,其实更像是一个壮士的意志和信念!  
  刘卫高走上从商的道路和父亲有着莫大的关系。父亲影响了他,却不同意刘卫高从商。
  如果没有高一那次的休学,刘卫高应该会遵循父亲的意愿,去念书考大学。因为从小学开始,他的学习成绩就非常好,一直担任班长,经常被评为三好学生。
  1985年,刘卫高考入义乌一中,但由于1000多度的假性近视,严重影响了他的学习和生活,不仅上课看不到老师在黑板上写的字,甚至连走路都会摔倒,在老师的建议下,他不得不休学。
  刘卫高休学的时候,刚好是义乌小商品市场和小商品经济蓬勃发展的时期。他的父亲属于义乌最早的“鸡毛换糖”那一代的生意人,在义乌小商品市场里有一个自己的摊位。刘卫高的母亲去世早,当时哥哥又在当兵,弟弟还小,家中没人照看摊位,休学在家的刘卫高,顺理成章地去照看铺子了。
  “当时义乌的商业氛围很浓,每天在小商品市场里面待着,多多少少受点感染,看铺子让我‘看’上了瘾。”刘卫高回忆说。
  后来刘卫高的眼睛慢慢恢复了正常,可以去学校上课了,但此时的他已经“沉迷”在这个小小铺子的“生意经”上面了,他不再打算去上学。但父亲不同意,父子间就开始吵架,吵得很凶。父亲尽管自己是个生意人,但与当时的绝大多数人一样,并不认为做生意是一件光彩的事,他希望儿子好好读书,考上大学,跳出“农门”,成为一个栋梁之材。为了逼儿子上学,父亲甚至把他赶出家门。但刘卫高铁了心要成为一个让人刮目相看的生意人,要在生意场上闯下去。
  对这个只有16岁的儿子,父亲骂也骂过了,打也打过了,但都没有用。父亲的脾气倔,儿子的脾气更倔。万般无奈之下,父子俩就坐下来谈判。父亲说,我同意你不去上学留在市场里面做生意,但条件是不能跟着我做,也不能给你做生意的本金,我给你3000双手套,从今后你不许吃家里的饭,除了可以回家睡觉之外,一切都要自己照顾自己,一切费用都要从这3000双手套里产生。父亲的用意很明显,希望儿子吃了苦头、栽了跟头后,回到学校里去。
  3000双手套,成了刘卫高新的人生转折点。在这个转折点上,父亲的良苦用心,给刘卫高造成了一个影响他一生的“心理定势”:“我必须成功,必须成为一个成功的生意人,不成功便成仁!”
  做生意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4毛钱一双的手套在义乌市场里比比皆是,何况刘卫高的父亲也在卖同样的手套,又有固定的客户和信誉。16岁的毛头小伙子,没有做生意的经验,更没有商业信誉和老客户,甚至没有固定的摊位,他的3000双手套还是借用别人的摊位寄卖的。
  几天过去了,刘卫高一双手套也没有卖出,生活陷入了困境。生存问题成为他人生的最大考验。思来想去,他决定廉价抛售,以价格优势来赢得市场。同样的手套,市场价都是4毛一双,刘卫高决定卖3毛。果然不出所料,很多人纷纷到他的摊位来问价,包括他父亲原先的客户。这一来,市场里的手套销售商议论纷纷,指责刘卫高,更指责刘卫高父亲。父亲不得不主动与儿子协商,要他提高价格,谁知儿子不为所动。父亲没有办法,只好自己掏钱,用3毛5分钱一双的价格把原来是自己的现在属于儿子的3000双手套收购了过去。
  价格为王。父子间的一场贸易战终于以刘卫高的胜利而告终,也让初涉生意场的刘卫高悟到了市场的残酷。  

一车袜子赚到“第一桶金”

现在,刘卫高有了1000多块钱了,但他心里清楚:如果和父亲做一样的生意、经营相同的产品肯定行不通,而且也不是每次都能依靠价格取胜的。于是,他辗转做起了袜子、气球之类的生意。回忆起那段时间,刘卫高心有余悸:“身上只有1000多块钱,和家里又脱离了关系,要吃要用,生意刚开始的时候还亏点钱,压力真的很大。”
  那一年农历新年前夕,当别人已经在家欢欢喜喜等待新年来临的时候,刘卫高却在义乌和苏州两地来回奔波了六天六夜,贩销气球。他先到苏州气球厂批发气球,马上坐火车赶回义乌,当天卖完后又坐火车去苏州进货,进完货又立马赶回……连续六天六夜的奔波让刘卫高赚到了一万元钱。他回忆说,那个时候,虽然年轻,体力好,但也累得快趴下了。累是累,但赚钱还是很快乐的,更主要的是,这笔钱,让他在义乌小商品市场里站稳了脚跟。
  刘卫高品尝到了当“万元户”的滋味后,他的视野更宽了,胆子也更大了。他在没有任何关系的情况下,一个人闯到上海去寻找商机,结果“兜”回来一整车的次品袜子。
  当时,刘卫高在上海呆了几天,毫无路数,只好住在一家小旅馆里盲目等待。有一天,他在当地的一份报纸上看到了这样一则新闻:上海第十九棉纺厂和日本合资的上海华钟袜子有限公司成立了。做过多年袜子生意的刘卫高马上嗅到了商机,他认为,这个与日本合资的企业生产的袜子,一定款式新、质量好,如果批发到义乌市场,一定好卖。于是,他没有多想就按照报纸上公布的地址直接赶去。
  “这家公司的地址是平凉路2767号。”虽然已经过去了十多年,刘卫高依旧记得非常清楚。
  但事情远非他想象中的那么简单。从他住的地方寻觅到华钟袜子有限公司,公司已经下班了,他只好在边上的小旅馆挨到第二天再过去。在当时的经济背景下,红遍上海的中外合资企业对来自浙江的“个体户”大门紧闭,门卫不让他进去。刘卫高硬磨软泡,好烟孝敬,最后终于让门卫在下班的时候把公司的销售员指给了自己。
  等到公司下班后,刘卫高买了一些礼品跟在这位销售员的后面,径直“闯”到了他的家中。
  “刚开始的时候他一点也不理会我,我就把我的营业执照什么的给他看,还说了很多好话,或许是我的诚意打动了他,他也慢慢和我谈了起来。”刘卫高对自己当时的公关显得还是相当满意。
  最终,这位销售员同意把公司里的B级品袜子卖给刘卫高。
  刘卫高有点后怕地回忆当时情景:“当时我把自己身上所有的5万块钱都给了他,他只写了一个收条,要是他不把袜子给我怎么办?”但这位销售员第二天就给了他一卡车的B级品袜子。
  当刘卫高高高兴兴地把一车B级品袜子拉回义乌时,挨了父亲狠狠的一顿臭骂。父亲骂刘卫高被骗了,说这些次品的东西没人会要的。很多小商品市场里的经营户也认为这些袜子卖不出去。刘卫高犹如被当头泼了一盆凉水。
  这车B级品袜子,乱七八糟,什么产品都有,什么颜色都有,而且一没商标,二没包装,规格大小不一,甚至还有很多的次品,有的还要染色。要卖出去,必须经过认真的挑选和加工。挑选,归类,染色,包装,一车的袜子一个人要忙到什么时候?当时已经是秋天,挑选加工又得好几个月时间,到时肯定过了袜子销售的旺季。刘卫高忧心忡忡。
  更让刘卫高犯愁的是,要想把袜子放到批发市场卖出去,首先需要商标,还需要把袜子包装起来,这些都需要钱。但他身上几乎分文不剩。
  刘卫高又一次面临着成功或是成仁的关口。
  “当时,要把袜子卖出去,最困难的就是借钱,把这些袜子改头换面一番。”凭着一股不服输的精神,刘卫高开始四处借钱。但由于他没有融资的经验,也没有商业信誉,绝大多数人不愿意借钱给他。他父亲更是说借钱给他就等于把钱扔到水里。
  世上毕竟有慧眼识珠的人,刘卫高隔壁摊位的摊主看他一个人出来做生意不容易,就借给了他1.5万元钱。刘卫高说,他这一生最感激的,就是这位危难中救了他一把的人了。后来,他认她做了“干妈”。
  有了这1.5万元钱,刘卫高就可以给这一车袜子进行整理加工了。
  春节后,袜子终于分类整理好了,但还有一批袜子需进行漂白和染色。当时的义乌没有染厂,如果把袜子运到杭州等地几家染厂加工成本太高。于是懂一点化学的刘卫高就买来了染料,自己动手。
  “我先把袜子漂白,漂得不好的就染成肉色,肉色染得不好就染成咖啡色,咖啡色染不好再染成黑色。”刘卫高这样说。
  春天到了,刘卫高把袜子摆上了摊位。虽然不是销售袜子的旺季,但两块钱一双的短袜很快售罄。用刘卫高的话就是:“摊位上有多少就能卖掉多少。”
  刘卫高回忆说:“虽然两块钱一双袜子比正品的市场价七块要低很多,但还是让我得到了一笔大财富。”
  第一车袜子的成功,使刘卫高与上海钟华公司进行了更广泛的合作,在以后的几年里,他赚到500万元。这是他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桶金”。  

北上宿迁化解“芬莉”危机

赚到了第一桶金后,刘卫高有了办袜厂的想法。他看到了小小袜子有巨大的市场,有巨大的利润。
  1992年下半年,刘卫高用400万元买了20台袜机,在家中开起了小工厂,他为厂取了个好听又“洋气”的名字——“芬莉”。
  正如刘卫高所预想的,袜子行业的利润非常高,办厂第一年的利润就达到了35.6万元。
  1993年,通过银行贷款,刘卫高又扩充了60台袜机。
  厂子一步一步地发展起来了,到1997年,芬莉已经拥有了500台袜机。
  1998年,刘卫高又用1亿多元的资金买下了位于义乌北苑工业区的这片土地,兴建了厂房,进行了新一轮的投资,把生产规模扩大到了近千台的袜机。
  芬莉一路平稳地走到了2003年。因为公司有了大量的资金,刘卫高希望能把公司规模进一步扩大,他决定再新增1500台袜机。2003年5月,刘卫高一边把这个项目的用地进行上报,一边订购袜机。因为刘卫高相信这个项目的用地申报十拿九稳,所以1500台袜机也很快预订好了。
  谁知天有不测风云,2003年8月,浙江省颁布文件,停止一切工业用地的审批,刘卫高的项目用地赫然列在暂定审批之中。
  箭在弦上,弦却断了。刘卫高已经把大部分的资金投向了这个项目,芬莉面临资金链断裂的危险。
  此时,江苏宿迁领导来到义乌招商,他们告诉刘卫高,在宿迁,没有土地紧张和用电紧缺的问题,大可放心去投资。
  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刘卫高来到了宿迁。几经考察,他毅然把这个关系芬莉命运的项目放在了江苏宿迁。刘卫高解释说:“当时,已经没有很多时间让我去选择和考虑,宿迁的投资环境也的确很好,让我下了决心。”
  今天看来,刘卫高身处绝境时的决定没有错。江苏芬那丝公司投产快一年,产值已接近2亿元。
  刘卫高又一次绝处逢生。  

“特保风暴”中的“芬莉”

作为义乌的一大支柱产业,袜业在全球的贸易份额在逐年攀升,但这里面也潜藏着一大风险:如何应对国外贸易壁垒、应对可能袭来的反倾销?
  1996年以前,芬莉集团的袜子以内销为主,但刘卫高直言:“当时国内的市场无序竞争,商业诚信度不高,经销商的收款很难。”于是他放弃了国内市场,一头转向外销。现在,芬莉集团95%以上的产品都是出口,外贸的依存度几近100%。但面对今年以来的纺织品“特保风波”,很多外贸厂商日子越来越难过,有的不得不停产。刘卫高和他的芬莉又面临生死考验。
  在“特保风暴”中,芬莉集团15个价值150万美元的货柜停留在了美国港口,但刘卫高似乎没有更多的畏惧:“芬莉不会放弃外销,不会放弃国外客户。”
  刘卫高的对策是,及时调整出口地区产品的比率,美国的出口比率从原先的35%降低到了20%,而且产品也调整到了童裤之类不在“特保”之列的类别;由于欧洲没有把袜子列入“特保”范围,因此出口比率由原先的20%提高到40%;日本的份额也从原来的25%提高到了30%。
  他认为,袜业作为一种劳动密集型产业,必须不断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每天都要有居安思危的心态。
  与此同时,刘卫高决定“杀”回国内市场,运作芬莉的品牌战略。为此,他的第一步棋,是今年6月份请了国内一位著名演员做芬莉品牌的形象代言人。他说,芬莉应该到了做品牌的时候了。
  他为芬莉的品牌建设精心设计了一系列的方案,包括请明星作代言人,在央视等强势媒体投放广告,在三年内争创“中国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等等。刘卫高希望一年后,芬莉内销的产值达到3个亿。
  “美国的经销商现在很痛苦,他们没有好的东西卖,韩国、日本的价格太高,印度尼西亚的质量又太差。”刘卫高这样形容他在美国的客户。在“特保风暴”中,芬莉没有露出丝毫的疲惫。   

不成功便成仁

不成功便成仁。这样的壮士情怀,似乎不适合生意场上的谦谦君子,但却是刘卫高一直以来坚信的企业理念。
  他这样解释:“依据我的个性,我希望大家与我认真地去做好每一件事情,如果大家都努力去做了,依旧不成功,虽然很遗憾但不会有怨言。企业如果失败了,员工可以另谋出路,但我肯定无法接受。一落千丈,我肯定受不了!我是抱着不是生便是死的念头在经营企业的,我把全身心都投入到企业里去了。其他的,什么都不想。”
  从弃学经商到赚到第一桶金,再到芬莉的不断发展,无处不体现着刘卫高的这一理念。正因为如此,刘卫高也千方百计要经营好自己的事业,管理好自己的企业。
  芬莉初创时,刘卫高任厂长,妻子任销售经理、采购经理,后来不少亲属也陆续来到了公司。刘卫高认为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家族制是一个弊端。因此,他管理好企业的第一步就是改变这种家族制的结构。从1995年开始,他开始引进许多针织行业的专业人才,并将所有的亲属从芬莉“下了岗”,同时向社会公开招聘职业经理人和其他管理人员。“我们要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企业,必须要摆脱家族制的束缚。”刘卫高这样解释他的“壮士断腕”之举。
  “芬莉集团”现在下属有8个企业,随着集团的日渐扩张,刘卫高觉得凭借个人能力很难管理好公司。于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他调整了管理的体系,成立了行政、审计、财务、计划、物流等中心部门,以及负责销售的销售进出口公司。把原先自己要经管的部分权利下放到各个中心部门,比如各项指标都由计划中心制订,审计中心负责审查和统计,而刘卫高只需要看一下报表。
  “现在我把主要精力放在一些战略性的决策上,日常管理和生产经营全部放权让下面去干。”经过近一年的磨合,刘卫高现在看上去轻松了很多。
  虽然企业的担子轻了,但高中都没有毕业的刘卫高发现,随着企业的越来越壮大,自己所学的知识似乎已经很难“驾驭”芬莉,长此下去,企业说不定哪天就会失控,因此他报读了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EMBA班。尽管近段时间因为宿迁小商品项目的事太忙,没有去过几次,但他表示一定要读完读好这个课程。而他的妻子作为“芬莉集团”的总经理,正在义乌的一所学校念EMBA。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不断学习,让芬莉走向新高。




联系我们.请发email.或给我们留言谢谢!

粤ICP备050046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