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IP138.com 查询网
ip地址所在地查询 国内列车时刻表查询 手机号码所在地区查询 天气预报-预报五天
汉字简体繁体转换 国内国际机票查询 品牌排行榜 五笔编码拼音查询
在线翻译 货币汇率兑换 阴阳转换万年历 邮编查询区号查询
身份证号码查询验证 快递查询 EMS查询 各地车牌查询表 车辆交通违章查询

当前位置:IP138 > 品牌榜 > 李从军 

李从军--参考消息-新华通讯社社长介绍


相关行业:报纸 媒体/传媒 母婴文教图书 期刊 日常生活服务 图书音像文化 杂志
个人简介

李从军-参考消息-新华通讯社社长介绍

人物小结:

李从军,男,安徽六安人,1949年10月生,汉族。1983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8年10月参加工作。吉林大学文学硕士,1985年山东大学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并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任新华社社长、党组书记,中共中央委员。

工作经历:

曾任中宣部研究室副处级调研员、部刊处负责人,处长,副主任, 挂职任河北省邯郸市委副书记,中宣部政策法规研究室主任, 浙江省宁波市委副书记、宁波大学党委书记,浙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1998年12月—1999年01月,任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副部长

1999年01月—2001年02月,任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2001年02月—2007年08月,任中宣部副部长、中央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办公室主任

2007年08月—2008年03月,任新华社党组书记、副社长

2008年03月—至今,任新华社社长、党组书记

中共十七届中央委员,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擅长中国画,出版有《古代名贤画集》、《鹰虎集》、《价值体系的历史选择》、《山川风月集》

个人观点:

由中国国家通讯社新华社主办的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2009年12月31日举行开播仪式,并宣布2010年1月1日正式上星播出,第一步覆盖亚太地区和部分欧洲地区,这被认为是中国主流媒体增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一个重大举措。

新华社社长李从军说,经过一段时间的试运行,中国电视网英语电视线路实现了日播90分钟,到年底实现180分钟的日均首播时长,并计划于2010年7月1日,以“CNC WorldNews(中国电视网环球新闻频道)”的呼号上星播出。此后,还将逐步增加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阿拉伯语、俄语等语种的新闻电视节目,并增加与新闻热点相关的访谈类、评论类、纪实类、文化类、信息类等各类节目。

李从军说:“我们将为海外受众提供具有中国视角的国际新闻和国际视角的中国新闻;进行市场化运营,但杜绝商业价值对媒体责任的侵蚀;反对新闻娱乐化,坚持受众本位,并强调用高品位的产品提供给受众。通过这些努力,最终建成有中国特色的、具有公信力和影响力的国际新闻电视网。”

他说,新华社和CNN、BBC等各大电视机构有密切的合作,今后还会继续合作,也会学习借鉴国际一流媒体的先进经验,逐步打造其电视网自己的特色,“不是中国的CNN”。

构建现代传播体系:

去年底,在给中央电视台建台50周年的贺信中,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强调:“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要求我们适应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积极构建现代传播体系,进一步提高国内国际传播能力,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2009年,中旨在提升自身国际传播力的动作频频。10月8日至10日,新华社与新闻集团等8家世界著名媒体机构共同发起并由新华社承办了世界媒体峰会。近70个国家和地区的170多家媒体机构的负责人相聚北京。峰会被认为增进了中国媒体与世界媒体的沟通,进一步扩大了中国媒体的国际影响力,在全球范围内促进了媒体的社会责任担当。

紧接着,新华社又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发起举办了“国际儿童日”大型公益活动和24小时环球直播报道,旨在在全球范围内唤起对儿童权益保障的关注。全球83个国家和地区927家各类媒体参与活动,包括美联社、路透社、时代华纳特纳广播集团、英国广播公司、谷歌、俄塔社、共同社等世界知名媒体。

这是落实世界媒体峰会各方共识的一项行动。在媒体峰会上,胡锦涛主席表示,中国政府支持中国媒体同外国媒体在新闻传播、人力资源、信息技术、业务发展等方面加强交流、深化合作。

目前,新华社还在欧洲设立了35个户外大屏幕,播放即时新闻和专题报道。预计到2010年一季度,大屏幕的数量将增加到100块。除电视网外,为适应世界传媒业变革的新趋势,新华社还将以英文手机电视为突破口,实现向欧美等全球手机电视市场的快速拓展。新华网也在改革它的外文频道,增加更丰富的内容。

分析者认为,新华社等主流媒体加大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据美国“全球语言监测”机构不久前发布的报告,中国崛起是过去10年里最重大的新闻。但中国的国际传播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也与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还不相适应,不能满足海外受众希望全面、深入、客观了解中国的需求。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明安香指出,由于中国的传播力尚弱,国内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得不到国际舆论的正确认识。他认为:“话语权的缺失使得一个国家的形象很难保证在其他国家的媒体上不被扭曲,因此必须打造自己的国际媒体,以在国际社会中真实、客观地发出自己的声音,展现出完整的国家形象。”

提升对话意识:

《世界媒体峰会共同宣言》呼吁,世界各地媒体向全世界传播真实、客观、公正、公平的新闻信息,促进政府和公共机构的透明度和公信力,促进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人民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

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陈卫星教授说,中国目前在国际传播层面上遇到的障碍,有社会制度文化的语境差异的原因。中国要成为能够负责任的大国,需要提升国际传播中的对话意识。

李从军社长说,采用国际化语言播出,是跨文化传播的重要步骤。中国电视网环球新闻频道将为海外受众提供具有中国视角的国际新闻和国际视角的中国新闻,也就是,传播中国的声音和对各种事情的看法,为世界各地的新闻受众提供一种不同的选择,同时帮助国际社会更多、更充分地了解中国、认同中国。

30年来,中国传媒业加速发展,整体实力增强,也为国际化发展打下了基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不同国家的媒体,进一步打破界限,在“合作、应对、共赢、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合作。

李从军在抗震救灾报道精品力作总结电视电话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全社电视电话会议,对抗震救灾报道的精品创作进行总结。刚才刘思扬、金小明、张严平、李亚杰、董彩兰、张晓华同志先后发言,谈了各自的经验做法和思考,提出了意见和建议,讲得都很好,我都赞成。

《新华社2008-2015年工作设想》明确提出要着力打造精品报道。去年以来,全社上下认真落实《工作设想》要求,在做好各项日常报道的同时,在一些重大战役性报道中狠抓精品报道,取得较好成绩,产生了一大批精品力作,充分体现了新华社报道的权威性和不可替代性。

在去年以来的历次重大报道特别是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及抗震救灾、灾后恢复重建报道中,我们在播发大量客观权威的动态消息、真实感人的采访手记、思想深刻的新闻评论、鲜活生动的现场特写的同时,推出了一批具有示范性的长篇精品。地震发生后播发的《万众一心,托起生命的希望》、《惊天动地战汶川》、《永远和人民在一起》、《明天,太阳照常升起》、《胜利属于英雄的中国人民》、《灾难中的四个中国女性》,今年春节前后播发的《走向希望的春天》、《"东汽精神"启示录》,地震一周年报道中播发的《阳光依旧照耀着每一个心灵》、《挺起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永远和人民血肉相连》、《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壮丽诗篇》、《北川将铭记》、《永恒的精神,不灭的梦想》等,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李长春、刘云山等中央领导同志充分肯定,中宣部《新闻阅评》高度评价,国内外媒体和受众给予广泛好评。

这些报道不仅大大提升了新华社的影响力,也为我们进一步加强精品报道、提高报道质量和水平积累了一些有益经验。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遵循中央要求,讴歌时代精神

在抗震救灾报道中,我们认真贯彻中央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牢牢把握报道基调,以对党和国家事业无限忠诚和极端负责的态度,全面反映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抗震救灾的一系列正确决策和果断部署,着力宣传中央领导同志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对受灾群众和灾区情况的关爱、关切,充分展现抗震救灾中所体现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充分展现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难、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充分展现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人华侨和国际社会的人道主义情怀,真实记录了这场气壮山河、感天动地的抗震救灾伟大斗争,热情讴歌了在这场斗争中迸发出来的中华民族精神中最闪光的特质。

比如《万众一心,托起生命的希望》,全方位反映了全国军民万众一心奋勇抗灾,深情揭示了生命高于一切、不惜代价抢救每一个生命这一新的时代精神的璀璨光辉;《惊天动地战汶川》再现了人民军队和武警官兵在抗震救灾中的突出事迹,彰显了人民子弟兵的英雄壮举;《永远和人民在一起》及《永远和人民血肉相连》多角度描绘了顽强奋战在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最前线的中国共产党人的英勇事迹;《胜利属于英雄的中国人民》记录了地震发生后一个月中,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在抗震救灾斗争中一幕幕惊心动魄的生命接力、一个个坚强不屈的光辉形象;《走向希望的春天》和《"东汽精神"启示录》展现了灾区人民充满信心、自强不息、"泰山压顶不弯腰"的精神;《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壮丽诗篇》回答了汶川特大地震"四个没有"的奇迹是怎样发生的,用对比手法突出新中国的制度优势和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挺起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浓缩了一年来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的全景。这些作品唱响了举国上下团结一致、不畏艰险、顽强斗争、敢于胜利的主旋律,为夺取抗震救灾斗争一个又一个重大胜利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

二、坚持以人为本,反映群众心声

在抗震救灾报道中,我们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与人民群众同甘苦、共患难,把对人民群众的无限深情融入新闻报道之中,产生了一批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优秀作品。我们的记者怀着深厚的情感,在第一现场捕捉到了大量精彩生动、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和震撼力的瞬间。《胡锦涛前往重灾区北川县看望慰问受灾群众》、《温家宝抵达汶川县察看灾情》、《孩子,一定要挺住,一定会得救!》等多组照片,充分展现了中央领导同志与灾区群众同舟共济、共渡难关的博大情怀和亲民爱民形象;《失去孩子的母亲》、《50个小时的生命奇迹》、《为了一个勇敢的少年》、《叔叔,救救我》、《"吊瓶男孩"和"夹缝男孩"》、《绝望的尽头,希望在等待》、《一年后的这一刻,静默的诉说》、《肩并肩,心相连》、《重生的花朵》、《父爱如山》、《独臂撑起幸福生活》、《我们要再做一次妈妈》、《再访十五勇士》、《婚礼进行曲,在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纪念日响起》等一大批照片,以生动的故事和感人的细节感动了无数读者。

我们的记者把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情感和对生命的尊重、关爱写进了字里行间。比如,展现党和政府珍视生命、关爱生命、体现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阳光下每一个生命都无比珍贵》、《宁愿相信72小时后的坚持》,记录救灾过程的《震区三日,废墟中闪耀着人性光辉》、《30多小时的艰难突破》、《生命的守望》,讲述英雄人物的《将军突击》、《在生死之间,他选择永恒》、《那一刻,他张开双臂护住四个学生》,鼓舞灾区人民坚定信念、战胜困难的《明天,太阳照常升起》、《风雨中挺起坚强的脊梁》,展现灾区人民坚强乐观精神面貌的《阳光依旧照耀着每一个心灵》,以及记录记者采访心路历程的《献给北川的橘子》、《故乡,让我轻轻擦去你的泪》、《飞赴汶川亲历记》等等。这些报道反映了对生命的尊重,对重建美好生活的信心,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加强组织指挥,形成有效机制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社党组立即启动应急报道机制,成立应急报道领导小组,并首次设立前方指挥部,兵分16路,派出100多名记者挺进灾区现场,全力投入抗震救灾报道。我们的记者发扬革命理想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挺身而出、主动请战,不畏艰险、冒死突进,通过各种方式深入灾区一线采访,获取大量一手线索和材料,发掘出人民教师谭千秋和张米亚、某集团军军长许勇、北川县民政局局长王洪发、女民警蒋晓娟、山东省援建干部崔学选等一大批典型人物,采写出一批满怀深情、催人泪下的作品。

在确保我社报道及时、准确、全面、充分、权威的同时,社党组要求加强报道总体策划,统筹对内对外,主动设置议题,制订周密方案,精心组织实施,特别成立重点报道策划写作小组,组织采写具有较强影响力和广泛示范性的重头作品,深刻生动地记录这场伟大斗争。

报道中,社应急报道领导小组及时调整充实报道方案,特别是针对我社记者人数多、分布广、联系广泛的特点,提出发挥国内外分社整体协作的优势、抓好报道的组织指挥、努力采写出具有独家优势的精品稿件、有效占领舆论阵地的思路,充分利用采访资源,努力使我们的报道做到思想深刻、内容全面、快速及时。前方指挥部在全社范围抽调资深编辑和评论人员组成重点报道策划、评论小组,及时传达中央有关精神和总社要求,加强对一线记者指导,确保总体策划符合客观规律和实际要求。为做好汶川地震一周年报道,社委会专门听取策划组工作汇报,明确提出要着力经营好精品力作、努力实现多媒体融合。在整个抗震救灾报道中,社党组还具体部署、牵头策划、直接编审了一批重头稿件,取得很好效果。

四、拓展写作思路,着力文体创新

在抗震救灾报道中,我们打破新闻传统文体,改进写作方式,创新表现形式,特别是在精品创作上实现了新的突破与发展,使一批精品报道展现了大思路、大手笔,有的堪称时代经典。主要表现在:一是用宽广的视野和恢弘的气势,将高度概括与细节描述结合起来,思想提炼与事实陈述结合起来,宏大场面与具象刻画结合起来,全景式记录与个性化描写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对重大事件报道的宏观把握和驾驭能力。比如,《万众一心,托起生命的希望》、《胜利属于英雄的中国人民》、《永远和人民在一起》、《惊天动地战汶川》等作品,都注重这几个结合,主题重大、立意高远、大气磅礴。二是立足地震这一重大突发性灾难的特殊背景,着力刻画一批平凡人物,深刻揭示他们在生命极端危难状态下的内心世界与价值追求,让典型环境中的典型而普通的人物可亲、可敬、可学。

比如,《明天,太阳照常升起》中6个有名有姓的鲜活人物,《阳光依旧照耀着每一个心灵》中"一个一个站出来"的共产党员,都给人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三是在稿件结构和布局上,运用传记式的角色设立,时空转换的对接方式,"蒙太奇"的表现手段,大开大合、收放自如,使长篇报道结构缜密、一气呵成,令读者在文字阅读中感受"影像般"的意境。比如,《灾难中的四个中国女性》以母亲、女儿、妻子、姐妹这四个角色的设定,突出反映了中国女性在灾难中为留住生命、延续生命展现的担当和坚韧,令人震撼、感叹、深思。

四是在具体表现手法上,把文学的特有表现方法运用到新闻报道中,将叙述、议论、抒情等不同话语方式有机结合,以散文式的语言描述、诗意咏叹式的情感刻画、叙述中评述性语言的穿插使用等手法,以及排比句式的运用、细节的渲染,让新闻话语形态多元而丰富,风格灵活而多样,极大增强了报道的可信度、可读性和感染力。比如,《胜利属于英雄的中国人民》开篇就以评述性的叙述直击人心,让人难忘;《阳光依旧照耀着每一个心灵》将白描式的场景描写与体验式的情感铺陈融为一体,触及读者的灵魂深处。

此外,我们将发挥个人才能与运用集体智慧结合起来,对重点稿件从选题、立意、框架、主题提炼、表现手法到素材选取、文字润色等,都是集体讨论、仔细推敲、字斟句酌、反复打磨。一些重点稿件从采访、编辑到审定、播发,历经记者、编辑、编辑部终审发稿人、副总编辑和社领导多次修改,稿件上留下密密麻麻的手迹,凝聚了集体的心智,最终成为在社会上产生重大影响、在新闻史上留下鲜明印记的精品力作。

五、加强统筹协调,形成强大合力

在抗震救灾报道中,我们统筹运用各种形式报道,充分发挥多语种、多媒体优势,通过各种载体,在展现国家通讯社多元产品形态不可替代优势的同时,全方位展示我社的重点稿件,形成了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报道的强大合力,有效扩大了精品报道的影响力。视频报道取得重大突破,与黑龙江电视台合作的汶川地震一周年大型直播报道《重生》,成功实现在黑龙江卫视、新华网和3G手机电视试验平台的12小时直播,圆满完成了我社历史上首次大型电视直播报道,达到全程安全播出、形成直播体系、积累直播经验、培养锻炼职业化电视队伍的目的,实现了新华社视频报道的重大跨越。

新华视点电视节目《牵手,让爱延续》在台湾东森电视台完整播出,实现在台电视媒体落地的重要突破。新华网充分发挥网络优势,综合运用多媒体手段,对抗震救灾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报道,加强网上舆论引导,着力展示我社精品报道,充分发挥网上"国家队主力"的作用。"新华视点"、"抗震救灾英雄谱"等重点栏目播发了大量针对性强、影响力大的报道。对外报道针对海外受众关注的热点问题,第一时间播发权威信息,有效进行舆论引导,特别是精心策划的一批对外英文特稿,被美联社、法新社、路透社等100多家海外媒体转发。

内参报道及时反映灾区情况、抗震救灾进展、专家学者和灾区干部群众的意见建议以及海内外舆情的重要动向,为中央决策提供参考。新华社社评、新华社评论员文章和特约评论员文章、新华时评和新华国际时评三个层面的评论报道播发了大量立意高远、观点鲜明、说服力强的稿件,在正确引导舆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华每日电讯》集中版面、突出主题,全面展示我社播发的精品报道;《参考消息》、《经济参考报》、《瞭望》、《半月谈》、《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现代快报》等社办报刊根据各自定位,推出了大量重点稿件。手机短信、手机报、"新华08"等充分发挥终端载体优势,展示我社精品稿件,有效推动了我社精品报道影响力向终端受众的广泛延伸。




联系我们.请发email.或给我们留言谢谢!

粤ICP备050046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