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IP138.com 查询网
ip地址所在地查询 国内列车时刻表查询 手机号码所在地区查询 天气预报-预报五天
汉字简体繁体转换 国内国际机票查询 品牌排行榜 五笔编码拼音查询
在线翻译 货币汇率兑换 阴阳转换万年历 邮编查询区号查询
身份证号码查询验证 快递查询 EMS查询 各地车牌查询表 车辆交通违章查询

当前位置:IP138 > 品牌榜 > 刘林 

刘林--北京城市学院校长介绍


相关行业:大学/科研/教育 民办大学 母婴文教图书
个人简介

刘林-北京城市学院校长介绍

人物小结: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被评为教育部全国招生工作先进工作者,全国就业工作先进工作者,获“海淀十大杰出青年”、“北京市优秀教师”和“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十大教育风云人物

刘林简介:

刘林,男, 1972 年 6 月生,天津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中共党员,副教授。

1995年中国人民大学法律专业毕业后来校工作,先后负责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学院、招生就业办、大学城校区、申本办等部门工作, 2002 年5月起任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院)长,现任北京城市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校长。因工作业绩突出, 2001年、 2002年先后被评为教育部全国招生工作先进工作者,全国就业工作先进工作者, 2003 年获北京市“五四”奖章。 2004 年,海淀区委、区政府授予“海淀十大杰出青年”(1999-2004年)称号,北京市和国家教育部分别授予“北京市优秀教师”和“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 2006年荣获“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称号,并当选为 2006 年度十大教育风云人物。

刘林同志是中华全国青联委员,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副会长,北京民办教育协会常务副会长,北京教育消费者协会副会长,海淀人大代表,并被聘为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等多个全国性学术团体常务理事和团中央、市教委等多个官方部门专家、顾问,参与并主持了多个“十五”、“十一五”教育科学重点课题项目、北京市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北京市精品教材工程项目、北京教委委托项目课题研究工作,论文多次获得全国、北京市市级优秀学术论文奖励。

初识刘林,他博闻强识、乐观旷达的风格令人印象深刻:与他交谈后才发现,这种“刘林式”的个人魅力源于他拥有一种豁达的心态,一种“以出世之精神,过入市之生活”的精神境界。他笑称自己是“活跃分子:,对于自己在民办教育道路上的种种艰难与付出,他往往轻描淡写:谈及民办教育未来的发展,他喜欢浓墨重彩,言语之间,渗透着对民办教育的无限热爱。

时至今日,北京城市学院惊人的发展速度,潜力无限的良好局面不得不令人感慨:开放的制度设计成就北京城市学院(原海淀走读大学)的同时,也为刘林这样的青年志士开创了大展宏图的舞台。

刘林:以出世之精神,过入市之生

 创业路上多坎坷

刘林中学时,在天津杨村一中就读,这所学校是当时天津市十二所重点中学之一。

回忆起那段时光,刘林笑着说,“我在中学时就属于‘活跃分子’,是学生会主席,对社会活动积极投入。”鉴于刘林的“活跃表现”,他上网事迹那时就被写进了校史。所以,现在翻看杨村一种的校志,还能在多处找到刘林的名字。

刘林不仅活跃,也非常执着。高考那年,他在全校的誓师大会上郑重宣誓,“如果中国人民大学在天津招收一个学生,那就是我!”誓师大会后不久,他因学习成绩优秀,获得了北大的推荐资格。但他没有填写那张北大推荐表,而在高考志愿上填写了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最终他如愿以偿,以当年进入人大天津考生文科中的最高分,被法律专业录取。入学第一天,他在校门口那块刻有“实事求是”四个大字的巨石前驻立良久,执着再度被点燃:学以致用,用以济世报国。

进入人大后,活跃的刘林很快成为了学生会的一员。当时,人民大学有一个组织-----勤工俭学服务中心,主要为学生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刘林的任务是给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提供一些到社会从事兼职的岗位。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善于发现和思考的刘林注意到,“让学生做家教容易,但做兼职教师活文员等一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工作,他们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却很弱。”

“当时我就想,能不能在中国办这样一种教育,理论密切联系实际,毕业后就能上岗。”怀着这一想法,1992年的暑假,刘林开始了创业,在校内举办各种职业能力培训班,慢慢的他对培训行业长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他一边读书,一边成立职业培训学校。到大学三年级的时候,这个培训班已经发展到三、四千人的规模。2004年夏天,他又参与创办了一所民办高校。那个时候还没有民办教育的概念,而是称之为社会力量办学,实际上就是民办教育的雏形。所以,刘林常在名办教育同仁活动中开玩笑说,“我是民办教育战线上年轻的老兵。”

回忆起那段日子,除了创业的激情与艰辛外,令刘林印象深刻的还有周围人的不解。“我从92年开始办培训班的时候,很多同学就表示不理解,认为我这是不务正业,学法律的学生出来以后应该去做法官、律师,而不是搞职业培训。作为勤工俭学还可以,但不能最为一份事业去经营。除了同学的非议,学校某些领导对我也存在看法,一次会上还拿我做例子进行讨论,要不要保留我的学籍。”

在这样的处境之下,还有很多人给了他鼓励和支持。刘林到现在还仍然清晰记得。“现任北京市常务副市长吉林,当时他是我们法律系的党总支书记,对我的情况十分了解。他和法律系副书记叶秋华老师努力保我,他们认为人民大学要鼓励能创新、有个性的学生。”因此,他的学籍才得以保留,后来,他还被评为人民大学优秀毕业生。

当刘林的事业越做越大,影响越来越广的时候,中央电视台对他进行了专访,并作为大学生创业的典型进行了宣传报道。之后,周围人对他的态度慢慢有了改观。

在民办教育这提条曾经未知的路上,刘林扮演着一个孤独行者的角色。站在无人喝彩的舞台上,他坚韧、乐观,因为他不会以别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因为他深知自所追求的是什么。

荣誉背后承载无悔付出

大学毕业时,作为优秀毕业生,刘林被一家大型国有企业录用为专职法律顾问。此时,他面临着一个选择,是放弃已经达到一定规模的职业培训学校,选择就业,还是继续将职业培训学校规模做大?

正当刘林抉择之际,他遇到了海淀走读大学校长傅正泰,傅正泰的创效历程深深打动了他。“教育改变个人命运,改变国运,穷国办大教育的国情决定了中国必须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办民办教育很难,但却是功德无量的大事业。”在傅正泰的感召下,刘林重新做了选择,要求改派到海淀走读大学工作,他要到民办教育的广阔天地里去创业。

1995年5月,刘林带领他的队伍来到海淀走读大学,开始投身到民办教育洪流中。当时的海大办学条件十分艰苦:在校生千余人,校园50余亩,专职教职工不足百人,年学费收入虽然有一千万,但欠银行贷款达1800万之多,还本付息压力很大。

海淀走读大学提出的“改革传统专科教育,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生产、管理、教育、建设一线实用型人才”主张,受到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的重视和肯定,他亲自到海淀走读大学听取汇报,并确定海淀走读大学为全国两所试点高校之一。傅正泰和刘林等学校领导深受鼓舞,对传统专科教育大胆改革,实施了“密切结合市场需要设置专业;建立行业专家指导委员会的产业联系机制,双师型教师担纲授课,理论教学与实训实习各半,职业道德素质提高与职业技能培养并重”等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学校开设了100多个符合首都产业发展需要的专业,培养了大批“理论够用为度,动手能力突出,一线单位用得上、留得住”的实用型人才,伸手广大用人单位特别是首都高新技术企业、现代制造企业、现代服务行业的欢迎,满足了发展首都经济对实用型人才的急需。

三年间,海大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并发展成为北京高等教育的一面旗帜。刘林说到,“我大学时参加民办教育创业实践对我后来的工作帮助很大。”刘林被任命为海大高职学院院长,在探索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中,提出了很多前瞻性的观点。刘林清楚的记得,他当时在北京市和全国召开的一些研讨会上,提过的一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观点,例如: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职业素质、“蓝领”技能人才与“白领”职业人才都是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建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人才培养交桥”、走“高职专科+职业本科+专业硕士”一体化道路,等等,不仅受到主张继续发展专科教育的人的反对,连许多倡导发展高职教育的同行也不赞成。

但他当时没有继续挑起这些理论之争,“出世”与“入世”的人生辩证法让他选择了“战略上不争辩,战术上积极推进”的方式。在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措施层面,在专业设置,课程内容如何紧密结合市场需要上,推出了一系列创造性思路,在产学合作上做出了许多开拓性工作。特别是对困扰职业教育的最大难题。也是民办学校发展的关键“瓶颈”生源问题,他着实下了一番苦功。

1997年1月,刘林担任校长助理,并先后兼任招生办、就业办主任,担起了全校招生、就业和对外宣传、联络的重担。他带领招生就业办老师,一方面从打开就业这个“出口”入手,把毕业生作为学校最好的产品,通过深入用人单位宣传、建立教育实习基地、建立行业产业大企业稳定客户群等多重方式,积极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使学生不仅人人毕业有工作,而且有一份好工作。搞好就业同时,还积极拓宽渠道,建立毕业生专续本、出国深造、创业服务等“直通车”形式,打造毕业生出口的“立交桥”。

刘林非常反感某些地方一些民办学校采取的商业化“砸钱式”宣传方式,认为那是舍本逐末,形同饮鸠止渴,“民办学校信誉就是生命”,他提出“以诚信为本,以直接宣传为主,以长年全天候服务咨询为特色,以网络等媒体为渠道”的宣传推广策略,在积极实践下取得了巨大成功,生源的成功解决使海大走出了困境。

实践证明:海淀走读的学的试点路子是正确的。很快,它的成功经验在全国迅速推广。

2001年11月,在刚刚完成海大东方大学城校区开辟任务的刘林,敏锐的捕捉到升本的机会信息,在他建议下,海大升本工作迅速启动。他兼任申办本科办公室主任,协助校长负责升本的日常工作,为海大升格为本科高校,实现历史性飞跃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6年。,在他积极策划与争取下,北京城市学院进入二批本科招生院校,这在全国是唯一一家能与公办大学同批次的民办高校,一大批五、六百分的优秀高考生进入城市学院,为城市学院培养社会精英奠定了基础。

然而,荣耀的背后承载的是刘林无悔的付出。用学校老师的话说,“他的魅力体现在为学校的发展做了许多实事,而且会做事。”即使是一个小明的更换,刘林也会做很多工作。“升为本科院校,国家规定名称要规范,我们本科院校只能叫学院,不能叫大学。在起名时就遇到了问题,起这个名字无非是‘北京**学院’,这个‘**’要么是地名海淀,要么是人名,要么是专业名,要么虚拟化。地名范围小了,因为我们的范围是面向全国招生。人名在中国不符合现实,专业名称也想了,比如文理学院、经济信息学院,但这个学校是专业综合的学院,任何专业名称都很难把这个学院概括。

2003年1月,刘林在去香港参观考察时注意到,“香港有城市大学,而伦敦、洛杉矶、英国都有城市大学。当时我就想叫北京市城市学院。”

刘林回忆,“2003年3月我们开讨论会的时候,正值‘非典’,大家带着口罩激烈争论。对于‘北京城市学院’这个名称,很多人没有想到,有人坚决反对,当时只有我和傅校长两个人坚持。我们还是赌了一把,把这个名字报上去了。但北京市政府和教育部都不是太认可,‘北京城市学院’,北京只能有一个城市学院,别人都不能再有相关名称了。后来,我们做了很多工作,这个名称才被保留下来。城市,这既是我们的名称,同时也是我们学科中的亮点,我们把城市学科最为重点,不如城市管理、城市建设、城市经济。”刘说。

北京城市学院(海淀走读大学)七年间在校生规模增长了七倍,二年面对的竞争也是残酷与激烈的:对外需要面对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带来的生源压力;对内需要面对民办高校、独立学院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同质化竞争异常激烈。而到2005年,当近1/3民办高校关、停、并、转,相当多民办高校处在生存线上时,北京城市学院却创造了一个持续高速发展的奇迹,成为北京市乃至全国民办大学的一面旗帜。刘林为自己付出的心血和智慧感到欣慰,他被评为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与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并多次受到胡锦涛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肯定与表扬。

2004年,刘林作为唯一的民办大学校领导,入选中组部、教育部、外专局赴美国斯坦福大学培训班成员,而其他成员均为211大学校领导;由于他的影响力,先后被邀请参加了中古、中西、中德大学校长论坛、联合国第五界国际高等教育大会和第十六界非政府组织大会,APEC会议,并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团团长出访韩国。多年来,刘林出入各种重要场合,除了为提升中国民办教育的国际声誉付出了辛勤的努力,也一直在为民办教育呼吁,希望民办教育能获得更多公平对待与善意支持。

常怀感恩之心

刘林的身份很多,除了学校管理者,他也是一名活跃的社会活动家。他认为大学领导一项主要任务就是通过这会活动为学校争取发展资源。另一方面,他秉承“做人要常怀感恩之心,要懂得从社会获得后,再回报社会”的心态。正是因为怀着这份强烈的公益心与社会责任感刘林认为,“我的职责很多,要想做好,就要比别人更努力工作。傅校长当年对我讲的话,我一直铭记于心。民办教育是一个功德无量的事情,这是在给学生提供升学机会,提供知识改变命运的机会。我在努力奉献自己的力量,倾注我所有的热情与心血,通过这一方式回报社会。”

身为政协委员、人大代表的刘林会经常深入社区、农村基层调研情况,提出了许多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一案。积极为各种公益捐助、提供志愿服务的刘林认为自己应该是一个社会志愿者。他也早已为自己40岁的人生进行了规划,相当一部分时间要做志愿工作:“非典”时,他把自己半年的工资捐给家乡,还主动向农村医护工作者捐款;他长年资助新疆和田地区十名少数民族学生。“也许我做的还不够,但我会继续努力,毕生坚持。、”刘林肯定的说。

刘林,北京城市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校长,北京市人民政府督学、北京市人大代表,同时兼任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会长、全国民办高校德育委员会主任、全国民办教育国际交流委员会主任、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中华职教社常务理事。




联系我们.请发email.或给我们留言谢谢!

粤ICP备050046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