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IP138.com 查询网 | ||
ip地址所在地查询 | 国内列车时刻表查询 | 手机号码所在地区查询 | 天气预报-预报五天 |
汉字简体繁体转换 | 国内国际机票查询 | 品牌排行榜 | 五笔编码拼音查询 |
在线翻译 | 货币汇率兑换 | 阴阳转换万年历 | 邮编查询区号查询 |
身份证号码查询验证 | 快递查询 EMS查询 | 各地车牌查询表 | 车辆交通违章查询 |
相关行业: | 大学/科研/教育 母婴文教图书 男科医院 医院 |
个人简介 | 曾益新-北京协和医学院副院校长介绍 人物小结: 曾益新;男,中科院院士、肿瘤学家。1962年出生于湖南涟源,成长于粟裕大将的故乡湖南省会同县。高中毕业于湖南省会同县第一中学高52班;1985年毕业于湖南衡阳医学院(今南华大学),获学士学位;1990年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现中山大学),获硕士、博士学位;1992至1997年留学日本东京大学、东京都立老人综合研究所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曾任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院长,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副院校长、党委常委。 主要社会职务: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国际肿瘤分子分型工作委员会” 主席; 曾益新,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副院校长、党委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鼻咽癌”专家,2010广东十大创新人物。 他在“鼻咽癌”,又称“广东癌”这一世界上唯一被冠以地名的恶性肿瘤的研究领域,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并获得国内外学术界的认同。 他牵头制订的医改方案,是十个医改方案中唯一一个来自医疗界的方案,受到国家医改领导小组的好评。 2005年,43岁的他当上了中国科学院院士,是当年中国医学界最年轻的中科院院士。 2010年,他当选广东十大创新人物。 他就是著名肿瘤学专家、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副院校长、党委常委曾益新。 留学“开阔视野” 1997年,当时的中山医科大学(现已与中山大学合并)一举召回10多位海外学子,此举曾轰动一时,曾益新就是当时的回国人员之一。当被问及为什么选择回国时,曾益新只说了4个字“学有所用”。 回想5年的海外学习和生活,曾益新感慨良多:“对我来说,留学最大的收获是开阔了视野。在日本我体会到什么是勤奋和认真,在美国则感受到真正的自主和创新。国外5年学到的不仅是医学知识,还有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 回国“学有所用” 归国13年,曾益新一直在试图将自己在国外学到的先进科学知识和管理方法,移植到国内的土壤中,使之在中国生根发芽。 2005年年底,他的研究团队成功地将鼻咽癌易感基因锁定在人类4号染色体上,揭示了鼻咽癌成为“广东癌”的奥秘。 鼻咽癌又被称为“广东癌”,全球有80%的病例发生在中国。曾益新的团队从EB病毒感染和遗传因素两个方面,对鼻咽癌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初步明确了EB病毒亚型与鼻咽癌发病的关系,发现了鼻咽癌的遗传易感基因。这些研究进展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和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获得国内外学术界的认同,相关论文发表在《自然遗传学》《癌症研究》和《病毒学杂志》等国际权威杂志上,曾益新也因此当选为国际EB病毒与相关疾病协会的理事长(2006年至2008年)。 13年间,曾益新获得过许多基金的资助,并作为“十一五”863重大专项的总体专家组组长,主持“我国重大疾病的分子分型和个体化治疗”。2005年,43岁的曾益新当选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的院士,2006年获得团中央“中国青年科学家”奖。2010年获卡罗琳斯卡医学院银质纪念奖章,同年获2010广东十大创新人物奖。 曾益新的全部成绩并不只这些个人荣誉和科研成果,曾益新战略家般的胆识和眼光,还表现在医院管理和医疗体制改革等方面。 曾益新回国后被任命为中山大学肿瘤研究所所长、肿瘤医院院长和肿瘤防治中心主任。上任后,熟知国外科研管理模式的他,很快就把在国外已普遍实行的“课题负责人制”引入研究所,以此整合所内资源,为埋头钻研的人提供更优化的平台。曾益新自身的海外留学经历,也使他更注重培养和引进国际型人才。他在担任院长后,医院每年拨出经费选派优秀年轻人出国进修。 曾益新说:“我希望他们不仅学习国外先进的医疗技术,同时能在视野和思维方面有大的进步。我常对医院的科主任们讲,当科主任第一要务是管理,而管理中理念最重要,好的理念来自于广阔的视野、正确的认识和良好的思维。” 曾益新作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还承担了博士后管理制度改革和健康中国2020战略规划等课题的研究,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则是医疗体制改革。 作为中国科学院“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建议”咨询项目负责人,针对看病贵、看病难的现状,曾益新及一批广东专家制订了全国10个医改方案中唯一一个来自医疗界的方案,提出了务实的解决方案,受到国家医改领导小组的好评。 回归“让我着迷” 作为在上世纪90年代前往日本和美国留学的青年才俊,曾益新能在13年前我国科研条件相对较差的时候选择回国,令人觉得“不好理解”。1997年曾益新回国之初,当年他在日本的导师曾发邮件给他,认为他的回国“是一种浪费”。 据曾益新讲,回国前他的朋友常在他面前说回国发展的压力很大,但曾益新对自己的选择显得坦然而自信:“回国虽然不是爱国的唯一方式,但当时确实只有一个想法,就是觉得回国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出国学习、提高自己、回国更好地工作。” “安顿下来,融入进去,发挥优势。”这是曾益新总结的留学人员归国三部曲。回国之初,面对与美国根本无法相比的工作环境,曾益新选择的是放平心态,融入进去。 他坦言,刚开始时确实有一个相对漫长而艰难的“休克期”,但自己赶上了“好机遇”,赶上国家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各项措施的落实。回国这些年,最让他有成就感的是“能亲身经历并参与到国家这些年快速发展、进步的过程之中”。 “从自己归国发展的经历来看,回国发展是一个明智的选择。”曾益新说。 |
粤ICP备050046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