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IP138.com 查询网
ip地址所在地查询 国内列车时刻表查询 手机号码所在地区查询 天气预报-预报五天
汉字简体繁体转换 国内国际机票查询 品牌排行榜 五笔编码拼音查询
在线翻译 货币汇率兑换 阴阳转换万年历 邮编查询区号查询
身份证号码查询验证 快递查询 EMS查询 各地车牌查询表 车辆交通违章查询

当前位置:IP138 > 品牌榜 > 王拥军 

王拥军--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介绍


相关行业:大学/科研/教育 母婴文教图书 医院
个人简介

王拥军-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介绍

人物小结:

王拥军,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北京脑血管病抢救治疗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卒中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世界卒中组织理事,美国心脏病学会卒中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卒中杂志》主编,《Stroke》杂志国际编委。长期从事脑血管病研究。

自1994年开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完成了颈动脉粥样硬化客观定量评价。

1998年发起并组织了北京神经病学学术沙龙,出版了我国第一部脑血管病临床指南。2001年建立了国内第一家标准化卒中单元。2002-2005年完成了“北京市组织化卒中防治系统”的研究,在全国展开卫生部中国卒中中心培训项目的研究及实施。

2006年以来重点从事脑血管病转化医学和脑血管病医疗质量促进,主持科技部、教育部、“973”重大项目;主持成立卫生部脑血管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启动脑血管病诊疗技术规范化应用“金桥工程”。

近5年来在国际著名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篇。至今,解决的重大关键问题或取得的创新性成果5项,其中国家级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荣获首都十大健康卫士、全国卫生系统先进个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11年入选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领军人才,北京市科委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获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

一份学科建设的规划,使他在众多优秀者中胜出。11年来,王拥军实现了当初的诺言,神经内科完成了从平凡到杰出的转变,创造了中国卒中防治领域的多项重要成就。他和他的团队,还在攀登。

个人履历:
  王拥军,男,1962年9月2日出生,汉族,中共党员。

1982年8月毕业于河北医学院医疗系毕业;

1989年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神经病学专业;

1999年-2000年美国阿肯色医科大学博士后研究;

学术职务:

全国青联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秘书;北京神经科学学会理事;北京神经病学学术沙龙主席;《世界医学杂志》执行主编;《脑血管疾病杂志》副主编;《中华内科杂志》、《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中国临床神经科学》、《中国综合临床医学》、《中国全科医学杂志》、《国外医学脑血管病分册》等多种期刊编委;美国心脏病学会中风专家委员会(AHA Stroke Council)委员;美国国立卒中学会(National Stroke Association)委员。

专业特长:

神经病学及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于1986年在国内首次发现并报道了线粒体肌病,在国内最早研究脑血管病内皮损害的生化标志,同时参加我国第一株刺激型抗血小板单克隆抗体XW1作用机制的研究,发现了一个全新的血小板活化的途径。 1990年,建立了过氧化体病生化诊断的标准化方法,发现了国内例数最大的一组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建立了中国第一家标准卒中单元,发起建立中国卒中中心建设项目,并担任中国卒中中心建设项目专家认证委员会主席。

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王拥军:技术创新在医疗领域的运用

王拥军:谢谢主席先生对我的介绍,非常高兴有机会在这里和大家沟通一下学习体会,也非常感谢会议的邀请,因为我曾经是这里不合格的学生,站在这个地方诚惶诚恐。按照大会的要求,给大家介绍一下从医院角度,从医院管理和临床医生角度看看技术创新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刚才飞利浦的徐先生介绍了新技术,我想大家非常理解新技术对医疗带来的变化和作用。医学每一步变化,都伴随着新技术,新技术对医疗模式的改变带来基础。

说到新技术,大家不得不关注这今年生物医学领域最大的一条新闻,可以说是今年最大的技术突破。2010年5月21日美国马里兰有一个全世界爆炸的新闻,Venter创造了第一个人造生命,合成一个全新的基因组,把这个基因组合成到人工造的细胞膜内,形成一个合成生命Synthia,英国BBC采访他,说他是二号上帝,上帝创造人类,他创造新的生命。

他说,我们现在的研究和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是一样的。这位先生在整个医学领域,尤其是最近十年医学领域为医疗实验做出巨大的改变,他不是医生,也不是政府资助的科学家,他是民间的科学家。2001年,他曾经和另外一位科学家创造过医学上另外一个奇迹,就是第一次公布了人类基因组计划。这是01年,(考里斯)是美国(艾艾士)国家人类基因组中心的主任。

Venter先生自己组建了一个研究所,两个人一个靠政府的钱,一个靠市场经济,同时公布了人类基因组计划。2010年人类基因组计划,这是当时公布时,克林顿非常偏向(考里斯),Venter在旁边受了冷落,他没有花政府的钱,带来的效果是一样的。为什么讲新技术要先讲这样的东西?我们看看最近十年临床医学的改变和基因组联系在一起。

在基因组时代之后,我们医疗的实践方式开始进入系统生物学的方式,就是各种组学驱动的医疗。着种组学驱动的医疗大家知道非常多的、新的医疗上的名词,像基因组、表观基因组、蛋白组、代谢组,所有的新词后面都有一个共同的词汇OMICS。OMICS之后,我们整个医疗就开始出现OMICS驱动的医疗模式,这个医疗模式可以说和过去任何时代的医疗是不一样的。医学面临创新技术下的新临床实践的方式。

在这种方式下,我们的医学从传统的群众医学进入所谓个体化医学。过去吃药的时候我们用飞利浦的机器查到有脑瘤,之前我用礼来的抗癌药物来治疗脑瘤,但现在在治疗之后要有一个基因组的检查。我们知道携带哪个基因之后选择哪个药。从开始为大家介绍创新的东西到底对我们的医疗方式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大家觉得这可能离医疗很远,实际上上非常近。

2010年3月12日美国FDA在第一个临床血管药物说明书上打上一个黑色的标签,这个标签就是用了药物基因组学。这个药物基因组学,一个药物叫玻利维,美国未来在用前必须要有药物基因组检查,否则有20%的人对此是抵抗的,因为有一个CYP2C19带来对药物的抵抗,这就是新技术带来的变化。

可以说在过去10年到20年间,创新技术带给医疗带来的变化,一类是分子学技术带来的变化,这种变化潜移默化,可能很多医院管理者目前还没有完全认识到。医院的院长可能认识到另外一个变化就是影像学,就是飞利浦的技术。在过去100年间,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对医学影响,至少获得5次诺贝尔奖。影像学的第一次是1895年,拍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X线的照片,医生开始拜托完全靠听诊器的生活。1901年,6年之后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79年一个美国和一个英国人,他们发明了CT。之后,进入磁共振时代,磁共振至少获得三次诺贝尔奖,1952年、1991年、2003年,五次诺贝尔奖,从另外一个技术主线把医学带入另外一个时代。医学在过去100年的进步,主要是两个技术创新,一条技术创新是分子技术,一条是影像技术。

这两个创新,带给临床是什么变化呢?主要是实践模式的变迁。过去100年,经过四个时期的变迁。1993年,医学都是经验医学时期,和中国医院管理一样,基本是经验性管理。经验医学时期更多靠我们的感觉,靠对老百姓的感情,靠对国家的感情。1993年进入早期循证医学时期,我们有了研究,循证学时期开始讲证据。

这个时期不到10年,2001年开始进入分层医学,来自分子和影像的进步。同样是肿瘤,有的肿瘤表现的是一个影像,另外一个肿瘤表现另外一个影像。分层,很快进入所谓个体医学时期。医学每一步的力量实践,都来自于技术,大多数院长理解的还是物质学,包括影像、临床实验技术、分子技术、系统生物学技术。

实际上从技术的概念来讲,作为创新技术的概念是两类,大家学管理的时候学过,一类技术是物质技术,我们说生产力技术。还有一类在中国最缺乏的技术,是系统技术。今天我给大家介绍的是我们医院管理中,更多院长喜欢买更多的设备、喜欢用新的硬件的东西,但是对医学推动更大的一块是系统技术。系统技术在中国可能比硬件技术对目前国际的距离更大。

今天我们从系统技术看一下对临床质量的管理。临床质量的提高,是我们临床实践要面临的第一个问题。首先,临床质量提高的根本出发点是把指南性的东西变成临床实践,在任何国家,这两者间都存在着巨大的GAP,这个GAP的多和少,决定这个国家的医疗水平。但我们国家现在很少用这个标准判断管理质量,我们的管理者还是希望用自费药的比例、用病例的合格率,甲级病例率去判断质量。

这时候要想把指南变成实践,要跨越大概七个过程,管理学叫7A。从质量管理,就是充填鸿沟的问题。这就是靠质量改进理论,这需要靠CQI、TQM、六西格玛等。

我们要想做好医疗管理创新技术首先要回答三个问题,第一是改进什么东西,我本身是做脑血管病,对中国脑血管病我们要改变什么样的步骤?改进什么样的医疗指标?我们要找到国家医疗质量指标的KPI,这个目前国家还没有。第二是用什么战略,第三是用什么行动。医疗质量改进的过程,应该选择KPI,再通过我们一些技术继续下去。

我希望有管理的人可以参与医疗质量改进的系统研究。这是美国关于医疗质量改进的体系,一个是跟着指南走的项目,采用管理PDCA的循环模式做的医疗质量改进。另外是美国的神经科按绩效付费的模式,改变了如何使用创新技术。三是认证方式,还有一个是国家登记方式。这些都是应该关注的创新技术,创新技术不仅是硬件,有的时候很多是软件。

大家看这美国的KPI,非常简单,10项,有的病10个,有的只有5个。

我们为大家介绍其中一个GWTG模式,这个模式是通过登记来找到每个医院医疗质量的差距然后进行改进,之前进行网络登记。每一家医院要参与这个质量改进,要先做网络登记,最好的是基于电子病例系统。登记之后,采用管理学学过的PDCA的模式,自我循环、自我评价、自我改进,每个季度循环一次,每年循环四次,之后改进他的医疗质量。

每年结束的时候对全国的医院平行,这是今年1月份对09年美国国家医院的排行,尽管不是政府排的,是美国借用一个中介医药质量公司做的。现在在中国,所有的医疗质量都靠卫生局,我们没有一个能协助医院做的商业公司,这是我们医疗质量面临的很大问题。政府,永远是外行领导医院。

美国请这个公司做,这个公司每年公布,09年公布228家医院金牌,绩效指标达到90%。达到80%是银牌医院,达到70%是铜牌医院。对美国医疗质量的改进带来什么变化呢?这是美国整个参与的医院,遍布整个美国医院的1/3,纳入病人超过100万人群,这100万人群是美国脑血管30%。美国脑血管病在这种所谓的管理体系创新下,脑血管的死亡率在过去10年间下降20%。中国脑血管病现在每年和GDP速度增加一样,每年递增10%。这是KPI指标在五年间的变化。

今年,美国设计了门诊项目,也就是和中国一样,我们门诊和住院管理不一样。

今天从创新技术上讲,作为院长关心的是两个方面,我们很容易理解从买硬件的角度,硬件对医疗质量的提高是台阶的提高,但换个技术,对医疗质量的提高是飞跃。但国内很多医院只关心硬件关系,比关心软件更多。

需要提醒,并不是所有的技术都是好技术,像激光打孔技术,每台机器好几百万,结果认为是对人体有害的技术。这个技术为什么有害?因为评价的时候没有进行循证医学的评价。

我有五个心得,一是技术创新可以带来医疗水平的跨越式发展,也可以从根本上带来医疗模式的转变。二是捕获创新技术可以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带动医院学科水平。三是医院管理中不仅重视硬件技术,还要重视软件技术。四是并不是所有的技术都是好技术。五是创新技术引进一定要依赖于科学,否则可能带来医疗资源极大浪费也对病人带来灾难,还要依靠专业团队。




联系我们.请发email.或给我们留言谢谢!

粤ICP备050046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