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发静-浙江温州日丰打火机有限公司董事长介绍

人物小结:温州市烟具行业协会副会长,温州日丰打火机有限公司董事长,获得2003年CCTV年度经济人物荣誉
黄发静简介:
黄发静如今备受煎熬。他非常担心他为之奋斗了25年的金属打火机产业,会在他这一代人的手中消失。 黄发静是温州市烟具行业协会的副会长,也是温州日丰打火机有限公司的董事长。5年前,为抵制欧盟CR技术性贸易壁垒,黄发静第一个站出来,且信心满满,因此获得2003年CCTV年度经济人物。 金属打火机,是中国民营经济发源地温州的符号性行业,曾占据全球金属打火机市场的80%。如今,在成本高涨的态势下,这个行业遭遇巨大压力,来自有关方面的数据显示,2007年温州有超过20%的打火机企业没有销售记录。 面对如此局面,黄发静却无计可施。“我非常困惑,心里非常难受”,黄发静一声长叹说,温州打火机企业剩下不到百家,不到鼎盛时期的1/20。最关键的是,整个温州打火机行业的信心在丧失,连一点维持的信心都没有。 而且,在这轮各种成本高速上涨的叠加效应下,打火机行业并非惟一的“灾区”。鞋革、服装、锁具、眼镜、低压电器等轻工业行业无一幸免。据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调查,温州市30多万家中小企业中,有20%左右处于停工或半停工状态。
“活着就已经不错了”
20年前,小小的打火机,成就了许多温州人发家致富的梦想。在鼎盛时期的上世纪80年代,温州打火机企业多达2000多家。那时,家家打火机企业生活都很红火。 随后,由于竞争性淘汰,2003年温州的打火机企业数量减少至1000余家,2006年降至600家左右。 此时还未完全走出“价格战”泥潭,也未在品牌、创新方面达到一定高度的温州打火机企业,又开始了高成本之旅。 从2007年开始,坏消息接连不断——金属原材料涨价、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欧盟CR技术门槛提高等。自2003年以来,打火机成本最起码上涨了15%以上,而原先利润也没有15%。 黄发静说,2007年至今,温州打火机企业已经不到100家,预计明年极有可能下降至三四十家。 詹先生也感受到了类似黄发静的压力。他是温州一家打火机企业的厂长。自今年5月以来,受义乌小商品市场进入淡季的影响,该企业订单已经减少了三分之二。为维持正常运营,企业便加大裁员和缩小企业规模来解决亏损。 从去年开始,这家打火机厂裁员不断,由最多时的60个工人,只剩下如今的20多人。原先的8名管理人员,到现在只剩下2位。与此同时,租用的厂房规模也在缩小,从原先的1000多平方米,缩小到不足500平方米。詹先生说,如果成本还将上涨,这家企业用不了多长时间就要倒闭。 但在黄发静看来,詹先生所在的企业,能生存至今就已经谢天谢地了。事实上,包括打火机在内,温州鞋革、服装、眼镜、剃须刀等众多中小企业正面临关闭的命运。 温州市鞋革行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03年温州一定规模鞋企有5000余家,如今已锐减至2600余家。该协会报告指出,随着各种压力的上升,转产、倒闭的企业将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温州巨一集团常务副总经理戚亦农说,鞋企正以每年20%的速度减少,按此计算,预计5年之内,“中国鞋都”温州90%的鞋革企业将会消失。 在整个中国,温州并非特例。在珠三角,问题似乎也很严重。根据亚洲鞋业商会去年11月的统计报告,在广东的鞋厂有五六千家,大中型鞋厂已经关闭1000多家,其中在两三个月内,惠东的3000多家鞋厂中就有四五百家中小鞋厂倒闭。 “能活着就已经不错了”,黄发静无奈地说。 “要想方设法搞下去” 黄发静在打火机行业已经做了25年,是打火机产业的第一批创始人,今年是他迄今为止经历的最为艰难的一年。 在他看来,原材料涨价、人民币升值等,经过企业一段时间的努力,都可以慢慢消化,但目前最为关键、或者是最为危险的信号是,整个打火机行业连一点维持的信心都没有。 一位温州骨干打火机企业的老板,由于打火机生意不景气,几年前就在经营打火机之余,开始向房地产业发展。如今,他干脆把厂房租掉,一年租金收入上百万元。 “企业普遍反映比较难做,”温州瓯海区鞋革协会秘书长何国良说,大多数企业都在观望,仅维持正常的生产秩序,等待来年机会。如今瓯海区大多数鞋企只接外贸大单,且时间一般不超过3个月。 “我不甘心这块牌子,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消失,所以我一定要想方设法搞下去。”黄发静说。但现在那些仍活着的打火机企业,还能维持多久?目前并无答案。 黄发静的日丰打火机公司,是温州大型的打火机企业之一。和其他中小企业一样,这家公司最近几年也同样备受成本高涨煎熬,但与中小企业不同的是,经过技术创新、市场拓展后,这家公司的业务还算比较稳定。目前,日丰打火机公司正在大量生产比较难做的、要求繁琐的、款式新颖的打火机。 同时,提高产品售价,也是企业维持生存的主要措施之一。据温州海关统计,今年一季度,出口打火机单价同比上升了35.6%。 在去年,与ZIPPO打官司而一举成名的温州市恒星烟具眼镜有限公司,推出他们的多个系列STAR产品,产品设计、风格明显突出了中国特色,其零售价也提高到100元左右。而之前,在市场或网络购买STAR的产品,一般花费不超过20元。 另外一家温州大型打火机企业--浙江大虎打火机有限公司,则成功进入墨西哥、哥伦比亚等一些海拔在2500米以上的南美市场。据了解,去年大虎公司研发了一款高原打火机,成功地实现了高原防风打火,正是这款新产品给大虎打火机带来了新的商机,拓展了市场空间。 黄发静说,大企业在业务上可能会稍微稳定一些,但如果中小企业相继倒闭,将面临区域企业太少的状况,形不成行业规模效应,这最终又将导致大企业的竞争力减弱。 黄发静被列入2003央视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候选人名单,成为央视自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以来,第二位杀进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候选人名单的温州人。 在央视列出的20名候选人中,黄发静的名气应是最小的。他的日丰企业也为最小。据称,黄发静被列入2003央视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候选人,是基于他敢于打国际官司。 2003年7月19日中国打火机产业应诉欧洲打火机制造商反倾销指控取得胜利,中国800多家打火机企业因此受益,而黄发静是中国厂家直接参与组织应诉的领导者之一。 1998年欧洲打火机制造商提出,2欧元以下的中国打火机需加防止儿童开启装置,即带歧视性的CR法规草案,2002年进入表决期,黄发静是温州打火机厂商中第一个获得消息并第一个站出来抵制的人。 2002年3月黄发静踏出国门与商务部公平局官员一起亲赴欧洲进行正面交涉,此举是中国加入WTO后第一个应对国际贸易技术壁垒的案件,也是中国民营企业第一次以民间商会的名义亮相解决国际贸易纠纷的舞台。在国内外都引起很大反响,现在抵制CR法案的实施也取得了很大进展。 黄发静,他的企业不算大,可他在温州乃至全国都挺有名气——他是“2003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入选的理由是他敢于打国际官司,面对不合理的欧盟CR法案,第一个站出来进行抵制。这是中国加入WTO后第一个应对国际贸易壁垒的案件,在国内外都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这,体现了他作为一个中国企业家对国家、对行业的社会责任感。 而黄发静有名气的另外一个原因,则是他很有可能是中国第一个到员工家乡拜年的老总。这,又体现了一个民营企业家对员工的责任。 员工给老板拜年,正常;老板给员工拜年,而且是驱车千里专程到员工家乡拜年,可是非常少见了。然而,2005年、2006年,连续两年,春节前,黄发静都专程到员工的家乡给员工拜了年。
一盘家乡菜引发的想法
说起拜年这回事,还真不是他心血来潮。 那还是在2002年年底,黄发静平时喜欢常去员工宿舍走走看看,了解员工的生活情况。一次,他下班后又习惯性地走进员工的宿舍楼。正好,有些员工下班后在炒菜,散发出阵阵诱人的菜香。“本来我的肚子就饿了,于是顺着香气找到一户员工房间里,他们正在做豆腐干炒肉,我尝了一块,哎呀,把我给辣的……”黄发静讲起这个小插曲,自己也忍不住笑了。 员工告诉他,这是他们的“家乡菜”。“家乡”!黄发静听到这个词,心里一阵温暖。他联想起这些员工,离别家乡在外闯荡,这么多年跟随在自己身边,很不容易,自己却连他们的家乡是什么样子都不知道,也不知道他们的家人生活得到底好不好。于是,黄发静动了念头要去员工的家乡看看。 “过年的时候我去你们家乡好吗?”黄发静发自内心地对员工说。 “好啊好啊,经理,您要是去了,我们村里的人肯定都会羡慕我。”员工们又惊讶,又开心。 “经理,您说的是不是真的啊?”有些员工还有些不相信。 …… 那天晚上,黄发静在员工的簇拥下走出宿舍楼的那一刻,他在心里便暗下了决心:一定要去员工家乡看看! 那一年,正是黄发静最忙碌的一年,为了应对欧盟的诉讼,他把全副精力都投入其中,去员工家乡看看的心愿也只能暂时搁下。 然而,他却从来没有忘记过对员工的承诺。
情浓似酒安徽行
2005年1月25日,许多日丰安徽巢湖籍的员工都会记住那个日子。那一天,安徽无为县严桥镇龙头村的村民们突然听到村头传来了阵阵鞭炮声,许多人跑到外面一看,见几辆小轿车,远远地从田埂那头开来。 车队开近了,村民们方看清车身的几个大字“日丰赴安徽慰问员工团”。日丰?就是咱村里有很多人打工的那个厂子!村民们特别兴奋,又很羡慕——“这个老板,人可真好,还来村子里给打工仔拜年。” 老胡则是听到村口的喧闹声才出来的,看到熟悉的车牌,他意识到老板已经来到自己的村庄,几乎是连跑带跳地迎了出去。他从1992年进厂到2004年因为肾结石回家休养,一直在日丰工作,生病后天天巴望着早日痊愈回厂。 大家都很激动,黄发静的心里,也很不平静。“进村的时候,感觉就像当年老百姓欢迎红军一样,员工们自发组织了欢迎队,又是放鞭炮又是敲锣打鼓的,还跳着舞,欢迎着我们。要说我也是见过不少大场面的了,这种情形还真是第一次经历,心里面特别感动。” 这个村有30户人家,在日丰打工的就有40多人,而且许多是夫妻、兄弟姐妹,甚至一家三口都在日丰。大家聚集在农家院里,跟老板一起吃团年饭,没有等级,没有尊卑,只有相互的尊重和感恩。 这一次拜年,不仅让黄发静与员工的心贴得更近,更让他了解到内地乡村经济落后、人们生活穷困的现实。在三天时间里,黄发静还走访了当地的五保户、老党员、老模范以及复员军人等几十户困难家庭,每户人家都发了慰问金,最低500元。 “看到农村贫瘠的现实,我一下子就能理解一些外来务工人员为什么为了几块钱可以打架,甚至动刀,我也更理解了前几年的那场风波。”黄发静说。 黄发静所讲的“风波”,是几年前,由于生产成本提升,企业生产部门没有跟员工充分讨论就决定把工人的组装费每件降低了5分钱。 在日丰,一向与员工相关的决策都是充分征求了员工意见的,所以,这一次管理层的“擅自”决策,让工人们很不满意。于是,闹起了小“罢工”。 黄发静知道此事,立刻在全厂做了检讨和解释。“其实工人们都很能理解我们,关键是作为管理层,应该给员工充分的尊重。” 在黄发静的诚恳道歉下,员工们都理解了企业的困难,同意工钱降低。而黄发静也感到不能将损失都算到员工身上,于是主动提出只降低3分钱,双方达成了相互的理解。 “在当时,我只是从应该尊重员工的角度去看待这几分钱的问题,而到员工家乡拜年后,我深切地体会到了我每降哪怕一分钱,都会对员工生活造成压力和伤害。” 关心员工,了解员工,进而理解员工,黄发静认为这是和谐的企业劳动关系中非常重要的前提。 体会到给员工拜年的好处,2005年年初,黄发静又去了趟江西。在那里,黄发静给当地困难家庭发放慰问金时,都没有留下自己的名字,只留下了“一位温州老板”几个字。 “我们的老板,让我觉得非常自豪,在村子里很扬眉吐气。”江西小伙汪建辉说。2005年黄发静到江西,就是他专门从城里请来了大厨师,为大家做了一顿丰盛的团年饭。“老板对我们好,我也感激他。”汪建辉这样对记者说。 黄发静的故事流传开了之后,引起了许多企业的效仿。据报道,今年有好几家企业老总打算去员工家乡“拜年”。“这是一个让老总和员工沟通的好方式,要想了解你的员工,首先就要了解他所生长、生活的环境,他的家庭的处境,这样对员工的一些行为才能做出更准确的判断。”有专家这样认为。 和谐,有时候并没有什么规则可循,它来自于一个企业家内心的向往,这是一种更温暖的力量,推动着企业的成长和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