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IP138.com 查询网
ip地址所在地查询 国内列车时刻表查询 手机号码所在地区查询 天气预报-预报五天
汉字简体繁体转换 国内国际机票查询 品牌排行榜 五笔编码拼音查询
在线翻译 货币汇率兑换 阴阳转换万年历 邮编查询区号查询
身份证号码查询验证 快递查询 EMS查询 各地车牌查询表 车辆交通违章查询

当前位置:IP138 > 品牌榜 > 于泽辉 

于泽辉--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董事长介绍


相关行业:日常生活服务 商标事务所 商务服务/家政服务
个人简介

于泽辉-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董事长介绍

执业领域:

熟悉商标、专利、版权和反不正当竞争等知识产权法律事务,擅长处理知识产权、投资、贸易以及金融等方面的法律事务以及相关的诉讼业务。

专业经验:

1991年至1995年在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法制处、商标广告监督管理处工作,负责工商行政管理执法监督、立法调研,商标管理,查处商标侵权行为,打击假冒伪劣商品,广告管理等工作。后进入北京市商标事务所工作,任该所副所长。在该所期间,代理了大量商标申请案件和商标争议、侵权案件。

1998年5月加入集佳专利商标事务所。加入集佳以后,代理了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的知识产权业务, 积累了丰富的办案经验,出席了一系列的国际知识产权研讨会和交流会,与国际同行及知识产权的专家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对国内外的知识产权制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掌握了丰富的国内外知识产权理论和实际操作经验。

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中国企业的专利危机与对策》、《如何在中国保护商标权》、《商标马德里国际注册的利弊与对策》等十多篇。与他人合著《商标指南》,主编《商标专利代理》、《中国律师办案实录》(专利商标卷)、《知识产权战略与实务》等书。

社会活动:

国际商标协会

中国律师协会

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

FICPI、国际保护知识产权协会会员

教育背景:

1991年 北京大学法学院 法学硕士

1988年 西南政法大学 法学学士

工作语言:

中文, 英文 

人物小结:

于泽辉,律师,商标代理人,高级经济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兼职教授。现任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合伙人。是中国律师协会、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国际商标协会、国际保护知识产权协会会员。

1988年毕业于西南政法大学,获法学学士学位。199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获民法学硕士学位。1994年取得律师执业资格,1996年取得商标代理人资格,1997年被授予高级经济师职称。

1991-1994年,先后任职于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法制处、商标广告监督管理处、研究室,1995年进入北京市商标事务所工作,1998年加入集佳专利商标事务所。代理了大量国内外知识产权案件,积累了丰富的办案经验。在十年的知识产权律师生涯中,出席了一系列的国际知识产权研讨会和交流会,与国际同行及知识产权的专家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对国内外的知识产权制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掌握了丰富的国内外知识产权理论和实际操作经验。2001年,受邀出席美国佛罗里达州最大的律师事务所--贝克·包利考夫律师事务所举办的中国法律论坛,并在该论坛上做了题为“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演讲,受到了美国同行及商界的好评。2002年下半年,赴美国纽约知名的知识产权律师事务所--摩根·菲尼根律师事务所访问学习,加强了对美国知识产权制度的研究。 

于泽辉:集佳的路还很长

初访于泽辉,其境其人,可谓大巧若拙、大智若愚。与很多律所主任的豪华办公室不同,于泽辉的办公室简单得近乎简陋,大摞大摞的材料整齐地码在各个角落,乍一看去,倒是很像大学教授的书房;黄色的家具明显有着上世纪80年代的风格,阳光照下来,油漆层亮闪闪地发着光,既没有办公室内常见的红木色的华贵,也没有原木色刻意装饰出的自然。甚至,于泽辉办公室中用于招待客人的也不是茶几,而是一个笨重的办公桌,桌上随意摆放的各种笔和各色稿纸,隐约带着“无公事,莫闲谈”的婉谢。

同样,与很多善于粲花妙舌的名所主任不同,于泽辉谦虚有礼中,带着淡淡的疏离感,不喜侃侃而谈,话极少,简明扼要,习惯用“是”和“不是”回答问题,“若不是从事知识产权法律服务,我这个不喜与人打交道的性子,实在是不适合做律师的。”于泽辉说。

纵使百般不似,于泽辉确实是一名律师,而且确实是一名很成功的律师。他所创办的北京市集佳律师事务所和集佳知识产权代理公司,拥有140余名专利代理人和200余名专利工程师,70余名知识产权律师,其中“海归”40余名,博士30余名。在刚刚过去的2011年里,集佳所仅知识产权诉讼案件就代理了200余件,专利申请1万9千余件,商标申请2万7千余件,数量和质量列全国律所榜首,年收入也数年稳定在全国律所前十之列。

“知识产权法律服务有自己的特殊性,它是法律中的理科,而我们则是律师中的技术工种。现在,我国知识产权法律服务市场尚未饱和,中国律师在国际市场上也逐渐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集佳所的经验可以复制,我会提供各种支持,希望更多律师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找到自己的作用和价值。”这是接受采访中,于泽辉说得最长的一段话。

培养你的客户

于泽辉是中国第一批知识产权律师,可谓“白手起家”。这种“白手”,不仅是没有经验可循,没有前辈可依,更没有客户可找。

回顾当初,能有机会专门从事知识产权法律服务,于泽辉认为是种偶然。自北京大学法学院研究生毕业后,于泽辉被分配至北京市工商局,作为工商局当年招收的仅有的两名法学硕士之一,专门从事商标打假工作。1998年,于泽辉的工作异常繁忙,大规模的商标打假专项行动让他看到了我国知识产权战略的走向,“在北京市工商局,我只能被动地提供服务,而不能主动引导服务。”于是,他“下海”了。

作为北京市工商局的重点培养对象,于泽辉的离开并没有那么容易,有领导声称,只有在局里干满五年才放他离开,否则档案和户口一概丢出去。但不善表达的于泽辉有一种“认死理”的倔强,看准了,就一定要去做。

离开北京市工商局的于泽辉创办了集佳所,虽然他看得准,出手早,但那时,集佳所并不是第一个从事知识产权法律服务的律所,国内几家从国营所转为合伙制的律所,在这个方面已经很有名了,并且规模远超当时只有十几人的集佳所,集佳所的生存状态并不是很好。这时,于泽辉提出了一个律所发展战略——培养你的客户。

确实,虽然其他律所的业务比集佳所多,但这种业务具有一定的随机性。“知识产权究竟是什么,很多中国企业根本无从回答,只靠天吃饭是不行的,如果客户对他们所需要的法律服务不清楚,那我们就必须教会他们。”

2000年,集佳所培养客户的战略布局开始了。律师们的工作内容之一,就是穿着西装、抱着宣传册在CBD分发,和保险推销员与房地产中介公司人员站在一块,相映成趣。这种看似自跌身价的宣传方式实属无奈,在今天,许多企业都设有法律风险防控部门,要找负责知识产权的部门领导,一个电话就可以了,就算没有,CLO总是可以找的,再不济,每个企业至少会有负责法律方面的主管领导。而那时,企业自身的架构也刚起步,“若随意找个领导和他讲知识产权,十有八九没人耐心地听下去”。

当“知识产权”和“集佳所”的连接开始成为北京商圈中的思维定式,于泽辉带领的律师团队就开始“上门服务”了。他们联系到了各大公司的负责人,为高管免费培训,介绍知识产权的重要性,以及集佳所可以提供的各种相关服务,并通过这些公司负责人的认可和联系,为更多的公司做免费培训。所内有律师打趣说,自己的工作和当时很流行的化妆品直销有异曲同工之妙——“向一位顾客提供更多的产品,把一种产品推向更多的顾客”。

但知识产权毕竟不是化妆品,它的价值和技术含量对当时的中国企业来说非常新鲜,在集佳所的免费培训过程中,从未遇到过企业不理不睬的情况,乃至被拒之门外的窘境。比起其他穿西装打领带的服务行业,集佳所的律师也是从那时起第一次正视了自己的身份。

“当时讲知识产权,客户最容易接受商标,专利接受得慢一些,这种情况现在也差不多。”于泽辉补充了一句,似乎对集佳所培训客户的结果不是很满意。事实上,这种培训结果的产生和中国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有很大的关系,但无论如何,将知识产权意识灌输给潜在客户的战略确实取得了成功。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当年那些颇有知名度的知识产权律所,有的已经放弃了这块业务,有的甚至已经关门大吉,唯有集佳所,以十几人的黑马之势发展到如今。

经过五年的沉潜布局,自2005年开始,集佳所的业务量开始成倍增长,而这种为企业培训的传统却没有因业务量的剧增而放松。在中国企业普遍遭遇“三三七”调查的时候,集佳所为中国部分五百强公司高管所做的培训,至今被他们视为经典。这种培养客户,不断更新知识,带动客户一起成长的战略,成为集佳所的立所根基。

从“要活儿”到“扬眉”

虽然逐步占领了国内知识产权法律服务市场的大半江山,集佳所在中国依旧是一个静悄悄的存在。这或许是和知识产权法律服务的特殊性有关,传统的民商事律师和他们搭不上话,使得集佳所影影绰绰,似在律师圈里,又似在律师圈外。这或许是和于泽辉的性格有关,钻研业务不好交际的性子,使得整个集佳所都被感染。这种隐而不发的状态,来源于集佳所在国际市场上的“受辱”,而待到可以“雪耻”之时,集佳人却也没有了雄赳赳气昂昂的心情,他们已经看淡了,放下了,从容了。

知识产权律师只能掌控自己的专业水平,却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中国经济的发展阶段深刻影响着他们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这一点,于泽辉比谁都有感触。

21世纪初期,集佳所发展到50余人,在中国的专业所中,已经是具有相当规模的了。当时,随着国家对私营企业的重视,中国私企开始迅速发展,从简单的加工代工,转变为建立本土品牌。中国加入WTO后,关税壁垒被打开,中国企业与海外市场互动频繁,集佳所面临着进一步发展的好时机,也是在这时,于泽辉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为向世界先进水平学习,于泽辉开始访问国外知识产权大所,他发现,在国内已算个中翘楚的50余人的集佳所,在国外根本不值一提,几百人的知识产权律所非常常见,而且律所的业务和管理,都让集佳所难以望其项背。如果说集佳所和外所的差距只是让于泽辉心生羡慕,暗中学习,国外知识产权律师的态度则让公认好脾气的他难以忍受。

“很多外企到中国谋求发展,外所通过代理,将其在中国的知识产权的申报和诉讼交由中国律所来做,可以说,是人家委托我们工作。中国知识产权律师在他们眼里,是跟在他们屁股后面要活儿干的。”于泽辉说。

这种对中国知识产权律师的轻视,虽没有出现在国外律师的话语里,却刻在了英国律师抿起的嘴角上、美国律师扬起的笑容上、德国律师皱起的眉毛上乃至日本律师稍转即逝的眼神上。这种轻视,更像一把刀刻在于泽辉的心里,让他在时过境迁后,说起当时的语气依然很重。

受到刺激的于泽辉回国后开始变革,一方面他更加抓紧了所内律师的专业培训和国际交流,另一方面,他重新改造了合伙体制,建立起了紧密结合型的合伙人制度,合伙人规模也从最初的两个人在改制的第一年就扩大到8人。同时,于泽辉以个人具备的良好条件,加入了在欧洲成立的,已有100年历史的国际性知识产权律师组织──FICP。

该组织是国际上知识产权律师眼中很有威望的组织,入会要求极为严格,必须有来自不同国家的三名会员推荐,全体会员审核之后方有资格加入,在全世界,其会员仅有2000余人。

就在于泽辉“练内功”的时间里,外部的环境也发生了变化,金融危机的到来,使得很多国家的经济大受影响,连带着外所的状况每况愈下,连续三年营业额都呈负增长的态势,乃至像菲尼根?汉德森这样的百年老所也宣告解体。然而在这样的态势下,中国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远小于欧美各国,国内市场基本稳定,集佳所的年收入依然持续增长。

另外一方面,我国“走出去”战略进入加速实施的阶段,国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加大信贷、保险外汇等支持力度,加强对“走出去”企业的引导和协调。

在此期间,在国际市场上,于泽辉带领的集佳所,不但以专业能力和发展速度赢得了外国同行的尊重,更是第一次完成了从乙方到甲方的身份转变。“我们不再是要活儿干的了,而是给外国同行们派活儿干的了。”于泽辉告诉《方圆律政》记者,集佳所已经与很多国外律所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能够确保中国企业走到任何一个国家,都有集佳所信任并与之建立良好合作关系的外所提供服务。

截至2011年底,集佳所已与100余家美国律师事务所、100余家欧洲知识产权律师事务所、90余家日本知识产权事务所以及30余家韩国律师事务所建立了合作关系,在南美、非洲等地区,也不断有集佳所的合作伙伴陆续加入。

集佳所不但赢得了外国同行的尊重,更赢得了外国客户的尊重,每次海外考察或是研修期间,总有人操着不同的语言和于泽辉打招呼,称自己所在公司是集佳所的客户,虽然每次于泽辉都会与之礼貌地聊上几句,但“所里客户太多,我真记不得了,有很多项目都是合伙人告知我之后,其他的事项就不用我操心,所以如果他们不说,我也不记得我们还有这个公司的客户。仅世界五百强企业中,就有几十家由我们提供常年法律顾问服务”。

在国际市场上,集佳所在知识产权领域的绝对优势,不亚于在跨国投资并购领域的金杜所,于泽辉感叹这似乎有点墙里开花墙外香的味道,这也让他开始回过头来,重新直视中国知识产权市场与中国律师业。

知识产权法律服务的明天

“与传统律师业务相比,知识产权有点‘偏’,它强调律师的理工背景,更善于用数据而非法条说话。但是,中国知识产权市场还未饱和,而且还可深挖,从事知识产权法律服务,律师的道路会走得宽阔而久远。”于泽辉说。

世界经济的每一次繁荣和新产业的兴起,各发达国家经济的强盛,都与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推动下的技术创新分不开。全世界已有170多个国家实行了知识产权制度,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加强和完善是国际潮流,这是因为在知识经济和全球化时代,市场竞争是知识产权的竞争。

知识产权竞争提供了一个庞大的法律服务市场。中国知识产权市场尚未饱和,这在集佳所中就能找到佐证。每年,集佳所的知识产权案件都在增长,这种增长已成倍超出律所人员的增长。

中国知识产权市场还可深挖,也能找到线索。世界500强的跨国公司中,已进入中国的大约有400家。在过去的10多年里,跨国公司向中国申请的专利多数是现在迅猛发展的一些产业的核心技术,其战略布局相当超前。而目前,我国知识产权仍处在初步发展阶段,我国在知识产权竞争能力上,特别是在参与国际竞争的自主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上,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巨大。从专利来看,美、日等发达国家在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等关键技术领域占据绝对优势,大约占全球这些领域专利总量的90%。而我国大多数企业对知识产权的理解,仅停留在商标上。

但就目前看来,中国似乎并未承担到多少漠视知识产权的后果。据中国商业法研究会企业法律风险研究所统计,2011年,我国企业因法律风险防范不足遭受的损失中,仅有不到5%来自于知识产权。“这种情况也源于我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不够,违规企业几乎不用承担侵权后果的状况。但保护力度不够只是本阶段的一个问题,随着中国市场的规范,问题终会被解决。因此,未来留给知识产权律师的空间也更大。”于泽辉说。

以集佳所为根据地,培养出一批高水准的知识产权律师,是于泽辉的“新年愿望”。

从事知识产权服务,本就对律师要求很高,而每吸纳和培养一名律师,对律所的要求则更高。这些律师的理工背景是最基本的条件,翻开卷宗,律师们所书写的并不是案件过程、证据材料或是企业构架,而是各种方程和专门术语。拥有这些背景并不足够,为让新入行的律师更快成长,集佳所团队合作、及时沟通的方法简单有效。

不同于任何一家律所,集佳所的合伙人不是在单独的办公室里办公,他们和律师们一样坐在大平台上,有疑问就立刻起身召开短暂的团队会议。律所必须将律师的专业背景和法律思维结合,通过大量案例使律师走向成熟。这一阶段,通常需要3-4年的时间。

自2012年起,于泽辉同步要做的另外一件事,就是要将自己多年的经验梳理起来,形成系统,与国家知识产权局作更深刻的交流,推动中国知识产权战略的发展。

“成熟的知识产权战略,一定是一种可以趋利避害的中性博弈工具,我国目前尚缺乏一个整体的知识产权战略系统。我和集佳所既已发展如此,当对社会有所贡献。”于泽辉说,“如果这份工作有所成果,对我来说,比再建一个集佳所更感光荣。”




联系我们.请发email.或给我们留言谢谢!

粤ICP备050046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