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瑞士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主席介绍
人物小结:招商局国际执行董事及董事总经理,瑞士银行中国区主席兼总裁
李一简介: “李一在战略发展和执行等方面的出众业绩和能力将完善我们在中国的团队,随着我们中国事业的不断深入,拓宽业务领域将变得非常关键。”谭信乐对李一的工作充满期待。 瑞银新闻发言人陈瑞琴昨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区主席暨中国总裁是瑞银为配合中国区业务而新设的职位,主要负责瑞银不同业务部门在中国的协调与合作,瑞银的中国业务发展迅速,持股49%的国投瑞银合资基金也刚刚获批,需要单独的中国区架构来进行管理和发展。” 瑞银香港发言人MatthewMc-Grath昨日也称,该银行对中国投资银行市场非常重视和渴望。 根据美林此前的一项报告,中国地区投行领域的潜力巨大(行情论坛),今后4年内市场规模有望超过120亿美元。而在这样一个高成长的市场中,与高盛、摩根士丹利等国际竞争对手相比,瑞银已经处于落后的地位。此前,研究机构Dealogic的初步数据也显示,瑞银2004年的亚洲投行业务营收居于同业之首,收入超过3亿美元,然而其中国业务却作为不大。这与瑞银在国际投行领域的地位显然不对称。 瑞银已经意识到该公司在中国区投行等业务的拓展上存在重大缺陷,因此2005年以来进行了相应调整。继4月瑞银收购中融基金49%的股权之后,此次李一加盟将是瑞银今年策略调整的又一高潮。 2001年以来,李一担任招商局国际执行董事及董事总经理职务,5月初他辞去上述职务。业绩优秀的李一突然辞职,当时业内人士普遍感到疑惑。招商局国际随即发布的公告称,李一的辞职自5月31日起正式生效,公司主席傅育宁于该日起出任公司董事总经理。此番加盟瑞银为李一的出走作了合理的注解。 作为一位出色的资本运作高手,在招商局国际任职期间,李一负责对招商局国际的港口发展策略进行布局,并且通过重组、收购兼并、剥离等手段革新了公司的业务框架,以适应新的发展战略。短短5年内,招商局国际迅速成长为港口业务的领头羊,招商局国际净利润增长2.5倍,股票价格上升了近4倍,并且进入恒生指数,成为2004年该指数表现最好的公司之一。 现年43岁的李一1992年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Whar-ton)商学院,获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1991~1999年间他就职于纽约花旗银行和FirstCapridgeCorp。在华尔街工作近8年间,先后从事证券交易、直接投资、投资银行等业务。1999年年底,李一回中国出任国通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后改名招商证券)执行副总裁,负责建立和拓展该集团的投资银行业务。值得一提的是,1976至1980年期间,李一还曾经是陕西职业足球俱乐部的球员。 瑞士银行管理的资产总规模超过1万亿美元,是全球最大的资产和财富管理公司、世界领先的投资银行及证券公司,总部设于苏黎世及巴塞尔,在50个国家设有办事处,共有逾68000个员工。在中国,瑞银目前持有8亿美元的QFII额度。 从球员到瑞银总裁 李一和他的第一 从职业足球运动员到上市公司老总,再到瑞银集团中国区“掌门人”
李一和他的“第一” 他曾经做过足球运动员,现在是瑞银集团中国区的掌门人。 4年前,当李一被任命为瑞银集团中国区主席兼总裁一职时,曾对媒体说:“到瑞银,第一步还是学习。然后再考虑下一步具体做些什么,怎么做。” 4年过去了,如今,在李一的带领下,这家中国人最了解的外资银行已经完成在中国的“布局”。
IPO的能人 金融危机对瑞银集团的影响很大。 最新数据显示,瑞士银行2008年全年亏损212亿瑞士法郎,造就了一个瑞士企业史之最。 然而,对于李一和他所在的中国区业务来说,尽管金融行业今年步履艰难,但是,瑞银仍然完成了多个大型项目,包括中国建设银行总额高达28亿美元的二级市场大宗交易、中国五矿收购澳大利亚OZ矿业公司13.86亿美元的资产、中国忠旺控股有限公司融资13亿美元的IPO项目(2009年全球首个超10亿美元规模的IPO)以及北京金隅股份有限公司8.84亿美元的IPO(2008年9月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最大的中国国有企业IPO项目)。 “这主要得益于中国经济的持续企稳。”9月4日,瑞士银行中国区主席兼总裁李一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专访时表示,瑞银目前主要的三大业务,包括财富管理、资产管理和投资银行,在国内市场由不同的平台开展业务。财富管理业务主要通过瑞银证券和瑞士银行北京分行进行,投资银行业务集中于瑞银证券,而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国投瑞银则是资产管理业务的主要平台。 据了解,总部设于瑞士苏黎世及巴塞尔的瑞银,是全球领先的财富和资产管理机构,也拥有世界领先的投行及证券业务。瑞银目前管理的投资资产总规模超过2.25万亿瑞士法郎,在50个国家设有办事处,共有逾70000名员工。在中国,瑞银目前持有10亿美元的QFII(境外机构投资)额度。 而在2000年之前,这家来自瑞士小城的金融集团旗下的投资银行、资产管理等部门,大多只是在欧洲市场寻找机会。 2001年,瑞银为中银香港合并重组项目提供咨询服务,并于第二年完成了中银香港的IPO项目。之后,瑞银迈出了大规模向亚洲进军的脚步。 在业界看来,瑞银重组北京证券是李一在中国资本市场能量爆发的关键时刻。 2005年6月1日,李一任瑞银中国区主席兼总裁。同年9月,瑞银重组北京证券方案获国务院批准。这是中国首次准许外资机构拥有内地证券公司的管理权,也是外资拥有全面证券经营牌照的首例。 “在当时,这件事在业界非常轰动。”一位分析师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由此也可以看出李一在国内资本市场中的份量。 有分析认为,李一曾做过华尔街操盘手、国企高管、金融机构负责人的经历让他对中国市场的环境有着极其明锐的洞察力。也正是这一点,让李一成为瑞银打开中国市场的关键人物。 但为人低调的李一却认为,“我们只是目标很明确,当时的谈判很艰苦,瑞银组建的团队经常熬夜,无论是不良资产的处理,还是员工的安置,我们都用了心,也倾注了智慧。” 此后,瑞银在中国的业务开始步入关键发展期。 “今后也不排除还会有像重组北京证券的行动。”李一说,瑞银在中国的发展战略没有因为金融危机而改变。他称,中国未来不断好转的经济形势会给瑞银在中国的业务增加信心。
从球员到银行家 从职业足球运动员到银行家的转变或许可以看出李一性格中的过人之处。 翻开李一的简历,早年曾在陕西做过4年职业足球运动员的经历让人颇感意外。但李一却说,“足球是我人生经历中难以忘怀的一段经历。” 对于少小离家的李一来讲,足球是他接触社会的第一项事业。在李一眼中,职业运动员的这段经历,让他真正懂得了许多道理:足球不仅造就了他的体魄,还使他懂得了真正意义上的团队、定位和责任,让他懂得有时为了最终胜利而需要暂时放弃。 1992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获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的李一,经过激烈竞争,成为花旗银行总部全球资本市场部招聘的仅4名应届毕业生中唯一的华人。此后,他在华尔街工作近8年,先后从事过证券交易、直接投资、投资银行等业务,1999年回国出任招商证券执行副总裁。 回顾1999年决定回国的那一刻,李一认为,“那是我一直都觉着最骄傲的瞬间”。 2001年11月,李一转任招商局国际有限公司总经理。对于这一选择,李一这样解释:“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经验的不断积累,对于未来长期的职业选择,会有自己比较成熟的判断。对于我个人来讲,学过金融,也学过法律同时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在外资银行和国企都工作过,这对于我再重新回到金融机构,是一笔非常大的资源和财富。” 作为一位出色的资本运作高手,在招商局国际任总经理期间,李一负责对公司的港口发展策略进行布局,并且通过重组、收购兼并、剥离等手段革新了公司的业务框架,以适应新的发展战略。短短不到4年的时间内,招商局国际迅速成长为港口业务的领头羊,公司净利润增长2.5倍,股票价格上升了近4倍,并且进入恒生指数,成为2004年该指数表现最好的公司之一。 李一离开招商局国际那一幕是感人的,同事们流泪了,他也流泪了。李一说:“我已经完成我的历史使命了,在招商局国际做的每件事情,我历历在目,我会永远祝福这个公司。” 现在,李一认为,自己在瑞银已经找到了最佳位置。“我和我的同事们每天都在想怎样更好地连接到一起,把瑞银的想法和中国的发展结合起来,这就是一个合理的定位。” 对于今后的职业生涯,李一说,“由于金融行业的特殊性,我虽然不能像李开复那样去积极创业,但可以通过自己的经验为更多的人去服务。”
反对贪婪者的游戏 在业界,李一是用积极发展的眼光来看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外资银行家之一。 在他眼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比任何国家都要快。 “在这当中,我们不能只看到问题,而是要看到未来发展的前景。我不否认中国的资本市场还不够成熟,但重要的是,我们都在不断地学习、进步。”李一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 对于金融危机,李一认为,它不仅让人们开始反思金融的本质,更让人们开始意识到,金融机构除了赚钱之外,还需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在李一看来,金融危机的根源是由一群拥有高智商的贪婪者在玩一个“虚无”的游戏。 他说,对财富无休止的追求、人类的贪婪、不称职的监管,以及只是为了获取利润而设计的金融产品——这些产品完全背离了实体经济的需求,所有这些都是这场金融危机的根源所在。 “当贪婪的人和滞后的监管共存到一定程度之后,灾难就降临了。”李一说,这场危机带来的真正积极影响在于,它改变了政策制定者和企业领导者的思维方式和战略规划方式,这是一件好事。 |